站群导航
市政府 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县(市、区)政府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永城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政策>其他文件>永政>详细内容
全文检索
索引号: 4114810015/zfbgs/20140304701800004566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14-04-02 有效性: 有效
文 号: 永政〔2014〕30号 所属主题: 永政

永城市人民政府永城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4-18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及驻永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工业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围绕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资源、技术、人才的要素保障机制及体制改革管理机制,加快推进集约化、集群化、清洁化、可持续的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
  基本原则: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创新驱动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把自主创新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依托产业链配置创新链,着力破解技术瓶颈和制度约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成果,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开放式成果转化创新平台。
  (二)坚持开放带动与内部整合相结合。把扩大开放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性战略,以开放合作调整存量,以承接转移扩大增量,不断拓宽开放交流领域,主动参与区际分工竞争,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同时,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加快产能整合,积蓄发展后劲,实现增量升级与存量优化。
  (三)坚持融合提升与支撑体系建设相结合。把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同时,健全融合支撑体制建设,完善融合服务体系,搭建融合平台。
  (四)坚持集聚发展和平台建设相结合。把产业集聚发展和链式提升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按照“三规一合”、“四集一转”、“产城融合”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全国重要工业基地。同时,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二、总体目标
  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50亿元,增长30%左右;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增长25%左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00亿元,增长19%左右;实现利润达到53亿元,增长21%左右。
  全市中小微企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增长45%左右。
  全市煤化工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7亿元,食品产业工业总产值超180亿元,电解铝及铝精加工产业工业总产值超170亿元,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超35亿元,服装服饰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电子信息行业工业总产值超5亿元。
  结构目标:
  (1)传统优势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调整到60%左右。
  (2)高成长性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增加到35%左右。
  (3)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增加到5%左右。
  三、实施五大行动计划,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一)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
  运用技术改造、创新驱动,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承接转移、延伸链条等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企业集约化、绿色化改造,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增强高端产品带动能力,构建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新格局。
  铝精深加工业。突出高端化、终端化、效益化的“三化”要求依托河南神火工业园、汇金源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龙头企业,推动行业技术改造,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延伸煤—电—铝—铝精深加工一体化产业链条,提高中高端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加强铝精深加工集群发展优势。重点推进中录电缆、博得铝业、汇金源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铝板带箔、罐料、铝挤压材、汽车铝轮毂等铝加工项目,拉长铝加工链条。完善废旧铝回收体系,推进年产40万吨铝铜回收项目、年产1万吨泡沫铝材项目建设。
  煤化工工业。依托永煤集团、龙宇煤化工、永金化工、开控水务等10家骨干企业,以“煤—煤化工—精细化工”为链条,引进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适用技术、尖端装备和先进制造工艺,以煤气化技术为龙头,以煤制合成气为核心,以甲醇延伸加工和甲醇制烯烃为主干,重点推进20万吨乙二醇项目和40万吨醋酸及其配套工程建设,积极对接上海华谊集团年产20万吨乙二醛项目,实现甲醇下游产品多元化发展。
  能源工业。坚持“内增外引”,依托永煤集团、神火集团,推动煤炭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强煤炭资源勘查和大中型矿井建设,推进煤炭集约开发和安全高效开采,稳定煤炭产能。健全煤炭分级利用体系,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延伸以煤为主的产业链,加强煤炭储配中心建设。加强煤电联营、铝电联营,重点发展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机组、热电联产和低热值煤发电机组,着力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全部燃煤机组配套建设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
  建材工业。坚持节能环保、循环利用,依托我市煤、电、化工等产业优势,构建煤—电—建材产业链,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隔热隔音材料等节能环保绿色建材,支持开来实业废弃煤矸石制作空心砖、裕东建材利用电厂废弃粉煤灰制造建筑用加气砌块,实现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钢铁工业。坚持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立足技术进步、精深加工,弥补产业短板,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换代,推动战略合作与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加快发展高成长性制造业。
  按照成长性最好、竞争力最强、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突出发展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等高成长性制造业,深入挖掘比较优势,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强化龙头带动,优化产业布局,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成为产业结构调整新动力。
  电子信息产业。突出发展电子元器件、绿色照明产业,延伸“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产品”产业链,重点发展LED芯片封装及照明应用产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LED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力广新能源、盛辉新能源项目建设,继续支持科源电子铝箔做大做强。
  装备制造业。突出智能化、集成化、精密化,重点发展冶金矿山大型成套设备,大力推动应用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依托河南龙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机电制修厂、永城煤电集团光大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扩大黄海工程机械、金路桥等企业规模,促进集约发展;重点推进年产1.5万台高低压电气设备项目、中驰龙重工、坤晓矿山机械生产项目、彬光矿山机电修造项目、圣龙医药装备机械项目、神州快速电梯项目,同时积极引进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及其配套仓储物流。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突出以整带零、以零促整,按照规模效益与集约发展的原则,深化同国内外整车企业的战略合作,重点培育陆霸车辆年产2万辆专用汽车项目,完善通用基础件、新型元器件等上下游配套企业,着力提升整车制造和零部件总成能力,扩大行业规模,提升竞争优势,打造行业品牌。
  食品产业。突出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国际化,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着力完善小麦—专用粉—面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禽畜—屠宰加工—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粮食—酒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三大链条”。重点推进闽商食品工业园项目、中国凤翔食品城项目、鑫祥丰高档休闲食品加工产业园项目、华星集团富硒小麦产业链加工食品园项目、鑫鼎食品休闲食品项目、麦客多休闲食品项目、台湾正源食品项目、弥诺食品项目、皇沟工业园项目,以品牌营销、食品安全、精深加工、集约发展引领食品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完善食品加工链条,打造面制品生产基地和肉食制品生产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突出“品牌引进、高端带动,着力提升产品设计、协助配套、营销配送能力,支持应用高效新型纺纱制造设备及自动化、连续化家纺专用设备,重点发展恒达服饰、志永达纺织、中州纺织等纺织服装企业,积极推进中国恒天集团智能纺纱设备实验研发基地项目,扩大家纺、产业用纺、服装终端产品规模,增进行业合作,加大链条行业引进,突出品牌培育,形成高端产业链条。
  轻工产业。坚持清洁化、服务性,着力壮大家具、皮革产业规模,积极发展加工组装类终端产品,推进行业技术改造,加快行业集群化发展,支持“孟氏兄弟”品牌实现高档家具规模化生产,推进香港皇朝家私项目进展,支持制革—制鞋产业链发展,支持编制、包装制品扩大规模,推动皮革行业清洁化生产。
  (三)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传统优势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示范园区建设,集中资源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和规模优势的产业集群,培育新能源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能源。加快发展光伏、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扩大新能源产业规模,加快吉阳控股有限公司光伏太阳能项目、天源太阳能建设,加快秸秆、沼气、垃圾等生物质发电的产业化发展。
  (四)大力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
  以工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促进行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培育与转型升级密切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供给主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现代物流业与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建设专业物流园区和配送网络,建立并完善物流服务平台,打造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物流中心。推进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与物理信息集成发展。加快盈和物流园、龙宇国贸物流园、众品冷链物流园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科技研发、专利服务、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服务业,建立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服务体系,支持省级工矿配件
  检测中心、中国面粉检测中心的建设与应用。
  支持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培育专业化第三方研发机构。完善知识产权代理、咨询、评估、转化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值服务能力。大力发展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检验检测服务业。创新科技贷款担保、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业务,推广“孵化+创投”模式。
  (五)提升产业配套优势。
  以优化产业配套条件、壮大产业集群为重点,促进产业社会化分工、专业化配套发展,围绕主导产业,以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为核心,积极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配套产业协同转移。鼓励中小企业依托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区域产业链分工合作,同骨干企业建立稳定协作关系。支持专项企业进入骨干企业供应网络,提高本地化配套能力。健全企业服务体系,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计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永城市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由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任组长,相关涉企服务部门及产业集聚区、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工业转型升级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二)加强政策扶持。强化政策性资金的引导支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按照典型引导、做大做强的原则,从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研发、产能提升、品牌创建、结构调整、“两化”深度融合以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融资平台、信息消费、技术培训、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扶持。对产业辐射效应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重大项目,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一事一议”,针对产业或项目的特点制定专项引导扶持政策,推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规模效应的加速显现。建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和投融资服务机制,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商业银行设立信贷专营机构,发行专项用于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领域贷款的金融债,开展知识产权、节能环保服务、仓单、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融资和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创新。
  (三)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突出信息技术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引领推动作用,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领域的渗透,注重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中的嵌入式应用,努力围绕生产装备、设计研发、流程控制、工业产品、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互联网等方面,打造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示范项目),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贯标试点工作”和国家、省相关创建工作。加快“两化”融合政策体系建设,根据上级相关政策、规划和要求,加强对“两化”融合工作的调查研究,并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强化对“两化”融合工作的引导、支持力度。抓好“两化”融合教育培训,采取培训、参观、考察等形式,普遍提高企业管理层和专业人员对“两化”融合的认知,并将“两化”融合纳入企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两化”融合人才支撑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我市职业院校开设“两化”融合领域相关专业,依托“两化”融合优势企业建设实训基地,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两化”融合领域人才。支持我市企业与“两化”融合领域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努力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
  (四)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一是加强新上准入。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严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新建、改建或扩建的涉重金属和高排放项目必须是国家最新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鼓励类和允许类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项目必须采用国际国内行业先进或领先的生产工艺与装备,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指标要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或国际行业先进水平。二是环境影响准入。对实施各类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提出预防对策和减缓措施,从决策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格做好规划环评,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制定实施符合实际、更为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生产工艺落后行业的无序发展,推进企业提高生产工艺、技术和治污水平,压缩过剩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三是严格执行技术准入。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提高涉重金属和高排放高耗能企业技术准入条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相关部门要加强行业标准执行情况检查,对不符合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现有生产企业工艺技术、生产流程、生产设备必须限时整改,整改后不达标的,依法淘汰。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新建项目,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受理审批、核准和备案。
  (五)强化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与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企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认定评价工作,积极引进建设博士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不断提高食品产业创新能力。实施更为主动的知识产权战略,鼓励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为食品产业创新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六)加强企业服务。一是创新要素保障机制,确保企业生产要素需求。及时把握煤、电、运、气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供应态势,根据企业需求,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加大调节力度,加强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全力保障各类生产要素供应,保障企业生产经营需求。二是健全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严格落实工业项目前期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把关,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支队伍、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努力凝聚推进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做好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紧盯国家政策走向和省、市各类规划,认真研究、科学论证,精心做好项目策划、包装、争取、推介工作。三是强化银企对接,缓解企业融资难题。鼓励企业利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申请公开转让股份,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缓解企业融资难。强化对各行业代表性重点企业生产和财务状况的监测工作,预防和应对企业资金链断裂等财务风险。建立全市资金需求企业名录库,适时、及时地向省工信厅、省金融办以及我市各金融机构推荐急需资金的企业。四是强化产销对接,扩大企业产品销售。搞好煤炭、电解铝等重点产品供需对接,积极开展永煤、神火、闽源特钢等企业的上下游产品对接活动,扩大本地产品销售量。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全国、全省范围的各种展销、对接及博览活动,提高我市工业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五是强化用工对接,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准确掌握本地企业用工和各类劳动者就业需求信息,及时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适时召开各类招聘活动。建立与重点企业固定联系制度,根据企业需求安排综合性和专题性招聘活动。同时,指导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技能人才联合培养,鼓励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冠名班”等形式合作培养,共建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依法减免实习实训基地、工厂的相关税费,对校企合作开展好的院校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六是强化治乱减负,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行为,最大程度减轻企业负担,严格落实国家免征小微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凡收费标准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除国家和省按规定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外,其他一律禁止收取。严厉打击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全力支持企业做优、做长、做大、做强。
  2014年4月2日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

用户登录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