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市政府 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县(市、区)政府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永城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4114810015/zfbgs/20190309702700000941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19-09-27 有效性: 有效
文 号: 所属主题: 统计信息

壮丽70年 辉煌新永城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永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7 浏览次数: 【字体:

永城,河南省最东部的县级市,素有“豫东门户”之称,1996年10月撤县设市,2011年6月被确定为全省10个省直管试点县市之一。在省委、省政府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永城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好粮油”示范市、中华诗词之乡、中国书法之乡,连续11年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在2019年赛迪县域经济百强评选中,荣获全国百强第72名的好名次。70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永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民生活更上一层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铿锵步伐。

一、70年辉煌成就  谱写永城腾飞新篇章

70年来,永城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与日俱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供需两侧齐头并进,社会各项事业成绩斐然,为历史发展的画卷增添一抹抹亮色。

(一)经济规模显著壮大,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1.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永城从一穷二白到经济高速发展,再到平稳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由1950年的3262万元,1978年突破亿元,到达1.15亿元,2004年突破100亿元,2008年突破200亿元,2011年突破300亿元,2014年突破400亿元,2018年再创新高,完成532.32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50年的1632倍,自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9.5%。

1978—2018年永城市地方生产总值增速从经历大起大落到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人均生产总值快速提高,突破4万元大关,从1978年的122元增加到2018年的43070元,增长了331倍,年均增长10.4%。

2.结构调整持续向优。新中国成立初期,永城产业层次很低,属典型的农业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全市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5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为93.4:3.6:3.0,到1978年演变为72.5:13.8:13.7,属于“一二三”格局;2003年实现第一次升级,结构为29.3:47.3:23.4,呈现“二一三”格局;2007年实现第二次升级,结构为19.9:49.9:20.6,呈现“二三一”格局;2018年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进一步演变为11.4:44.8:43.8。与195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41.240.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动力由农业主导逐步向农业基础稳、工业和服务业齐头并进转变。

3.财政实力再创新成果。1952年财政收入仅212.9元,1998年首次超1亿元,之后分别于2008年突破10亿元,2018年达到40.8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2040倍,年均增长18.1%。随着财政收入的强劲增长,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由1952年的176.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77.01亿元,增长了4361倍,年均增长15.0%,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4.金融市场存贷款业务活跃发展。1950年全市只有存款6.3万元、贷款43.6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仅0.1万元,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市金融业也在与时俱进、蓬勃发展,2018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21.09亿元,是1950年的83万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0.80亿元,是1950年的3708万倍;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92.01亿元,是1950年的6.7万倍。存贷款量的增加说明了金融市场的迅速活跃,同时也反映了我市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二)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条件有限,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作物亩产较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尤其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同时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近年来,永城农业产业在稳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全国农村新能源革命试点市。同时,全市农业发展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大力实施“3030”(即区域化订单种植强筋小麦30万亩、富硒小麦30万亩)“10010”工程(即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夏播高蛋白优质大豆100万亩和引领种植优质夏播花生10万亩)和“中国好粮油”示范项目,打造高标准粮田和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田。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199.6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316.2万亩,增长了1.6倍,年均增速为1.2%;农业总产值从1950年的3911.7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15.7亿元,增长了296倍,年均增速为11.5%;粮食作物产量也有大幅度的提升,全市粮食产量由1952年的16.7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32.71万吨,增长了8倍,年均增速为8.0%。

2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收割打种及灌溉等农事活动仍沿用古老陈旧的农具,1957年以后才开始推广农业机械,经过近70年的发展,全市农机总动力从1978年的13万千瓦增加到2018年的133.96万千瓦,增长了10倍,农作物机收率达到98.0%以上。同时农业机械配套率大大提高,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年年增加,农业机械化作业率显著提高。农用化肥施用量从1984年的1.13吨增加到2018年的19.15吨,增长了17倍;农村用电量从1968年的131万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36074千瓦时,增长了275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减轻了农业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农业劳动力,使得永城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加上“中国面粉城”的名牌效应,永城的小麦价格普遍高出周边县市,加上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全市农民收益增加。

3.畜牧养殖业迅速发展壮大。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牧业产值从1978年的0.1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年32.29亿元,增长了231倍,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1.4%提高到2018年的27.9%,是河南省40个畜牧生产重点县之一。

(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拉动全市经济发展

永城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作为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和全国唯一的“中国面粉城”,“黑白经济”支撑了永城经济高速发展。1950年工业总产值仅为289.3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072.04亿元,增长了37056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市以煤炭资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工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煤炭产量从1975年的6.01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381.76万吨,增长了230倍;发电量从1954年的0.65万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71.51亿千瓦时,增长了110万倍;电解铝从1971年的141吨增加到2018年的27.8万吨,增长了1972倍。

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到218家,通过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显示,全市规下工业(包括个体户)共2652家,在数量上有质的提升。其中,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以上的支柱行业有17个,增加值3亿元以上的支柱行业有11个,亿元以上支柱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4.7%。其中,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706.12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9.0%;利润总额完成81.75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137.1%。

(四)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新业态竞相涌现

195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7593万元,改革开放后,商贸行业经历了国有民营、改组改制等多轮次改革,非公经济发展繁荣,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种类丰富,贸易市场繁荣活跃。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69亿元,是1950年的267倍,年均增长13.8%。1950年全市商业机构仅有75家,2018年规上贸易企业就有77家,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规下贸易行业法人单位3884家,个体户28493家。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商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各种商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模式迅速发展。专卖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折扣店、购物中心等遍地开花,形成了以金博大、先帅新天地、澳林购物广场为中心,各类门类比较齐全、城乡贯通的商业销售网络,大大改善了购物环境。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以网上零售、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代表的贸易新模式蓬勃发展,现代物流业应运而生并繁荣发展。

(五)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发展势头强劲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永城着力破解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薄弱等发展瓶颈问题,千方百计加大对交通、通信、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投资建设发展之快、领域之广、规模之大令人瞩目,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永城市以项目建设年为契机,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着力点,突出投资和项目建设,持续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动态,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重点项目有序实施,“发展抓项目”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1950年-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1.78%1950年基本建设投资额仅3.2万元,1952基本建设投资额仅6万元, 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加到403.35亿元、增长了126万倍,2018年投资增速为12.5%。房地产开发投资从1991年的6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49.19亿元,增长了8199倍。投资结构也相对呈现合理的趋势,2017年,第一产业投资3.49亿元,第二产业投资205.71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94.15亿元,三次产业投资呈现二三一格局,2018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占比为2.9:61.37:35.73,仍为二三一格局。

(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1.交通通信网构架日臻完善。1950年,永城境内仅有公路46.5公里,全市货运量仅有7980吨,周转量36.3万吨公里,客运量2096人。70年来,全市交通设施发展迅速形成一个铁路、公路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立体交通网,成为支撑永城加速崛起的重要力量。公路方面:以永城市为中心,G311、S324、S325、S201、永商、永淮、永涡、永芒、永砀国道、省道、县道为骨架,辐射全市城乡、通往毗邻省市的公路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连霍、德上、盐洛三条高速已经建成;郑徐高铁已投入使用,郑徐高铁永城设站彻底改写了永城不通铁路的历史;沱浍河航运(永城段)工程目前正在稳步推进;通用机场正在加快建设,永城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正在形成。2018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里程达到3500公里,比1950年增长了75倍,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5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0.35亿吨,比1950年增长了4472倍,货物周转量669375万吨每公里比1950年增长了1.8万倍;客运量0.13亿人,比1950年增长了6322倍,旅客周转量90571万人每公里。日益完善的交通设施,为人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也见证着美丽永城的健康成长。

70年的发展,邮政网点遍布城乡,邮路四通八达,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机构覆盖城乡。邮电业务总量从1950年的4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79530万元,增长了1767倍。2018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49207户,移动电话用户1057185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42007户。

2.居民生活愈发殷实。70年来,永城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就业、增收入、强保障、惠民生,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吃的已从过去填饱肚子为满足,发展到讲究膳食平衡;穿的不再是为了单纯遮体御寒,也不是单一的黄、蓝、灰三色,而是讲究舒适、新潮、美观;用的不再是简单的必需品,手机、空调、彩电、洗衣机、智能家电、小轿车等已经普及。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4年的370元增加到2018年的31793元,增长了86倍,年均增长1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48元增加到2018年的14423元,增长了300倍,年均增长16.5%。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由1952年的289元增加到2018年的55436元,增长了192倍,年均增长12.7%。

(七)城镇化建设成效突显,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永城市坚持做好城市的发展规划,科学布局,着力在城市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辐射力。加强道路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公路网,下力气推动小城镇建设,坚持产业支撑,着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永城本地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近年来永城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成了“四馆两中心”、人民广场、东方广场、天香广场,沱河、雪枫沟、汪楼沟风景绿化带和轻轨风景带,建成区面积达到45.6平方公里,园林绿地面积1902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643.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1%,公园面积320公顷。同时,随着房地产开发力度的加大,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化住宅小区分布在城市的各条街道,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城市品位,集聚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8.5%提升到2018年的48.6%,13年间提升20.1个百分点。

(八)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切身受益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合理引导财政支出,切实解决群众住房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1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665所,在校学生总数3295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18年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99亿元,累计资助了2.95万人次困难学生,为其解决了上学难问题。

建国初期,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且大部分医院集中在城镇。二十世纪5070年代,经过努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实施健康工程,对29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进行了改建和扩建,使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了根本保障。全市卫生机构从1952年的6个增加到2018年的75个,增长了近13倍;卫生机构床位从1952年的11张增加到2018年的7600张,增长了691倍;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从1950年的25人增加到6259名,增长了250倍。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使参加新农合农民达到137.78万人,参合率达99.0%。

二、70年经验教训,铭记于心常自省

70年来,永城市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取得了可喜成绩,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居安思危,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旧突出,与先进城市的差距逐渐拉大,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一)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受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城市规模等多重因素影响,永城经济实力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仍然存在。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532.32亿元,仅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1%。人均GDP21589元,低于全省(50152元)、全国(64644元)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在一、二、三产结构调整上迈出了新步伐,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但是,目前产业结构(11.4:44.8:43.8)仍没有达到最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保持两位数,比全省平均高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省1.4个百分点(全省8.9:45.9:45.2)。

(二)转型升级不够,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补足。工业生产竞争力亟待增强。工业产业结构层次总体偏低,主要以“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为主,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以及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等,产业整体竞争力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虽有218家,但大部分工业企业技术水平较低,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工业结构缺少有效规划,园区企业间联系少,产业链较短,集聚效益差。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不仅缺乏创新人才,而且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能力不够,产学研合作意识较弱。

(三)消费释放不足,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人是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永城市作为人口大市,拥有足够多的人口资源,刚性需求不言而喻。 2018年人口总量达157.6万人,这些人口将成为永城市消费需求未来发展的重要潜力。永城商贸市场主要靠基本生活类消费拉动增长,重视健康品味、追求个性化的“品质型”消费仍较欠缺,升级类商品消费占比较小。

三、回首来时路  砥砺再出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新的时代,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中央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引领下,新时代的追梦人,将不停地奋力奔跑,同心协力打造永城升级版,凝心聚力绘制永城新画卷。

(一)着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破”与“立”并举,做好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加法”,做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做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乘法”,做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除法”,牢固树立五大发展新理念,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二是推动协调发展。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构筑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围绕技术手段创新、业态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三是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传统行业市场化改革,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支持鼓励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深化企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切实降低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促进改革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二)聚力工业提质增效。一是存量升级。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利用增量改革促进存量调整,鼓励培植优秀骨干企业。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促进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网络化升级,提升传统产业规模档次。积极扶持龙头企业,让其做好产业集群的“领头羊”带动作用。二是培育产业链。开展专业招商,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坚持走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的集群发展之路,促进生产流程再造和技术改进、产品更新,推动传统制造业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强区内企业联动,以专精特企业为核心,配套上下游企业,打造新的产业链。增强区际联系,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融入产业链条,在学习中吸取经验,力争完成产业转移。三是推动创新发展。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拓展双创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双创的发展实效,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联动的融合发展格局,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三)加大有效投资力度。改革开放初期,永城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很小,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在矿区开发、新城建设和招商引资、城市提质工程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为近几年永城市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要重视投资的收益作用,一方面永城要贯彻国务院、省政府的有关政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大项目、重点项目;另一方面,要根据永城市的实际,制订和完善启动民间投资的政策,降低民间投资的准入门槛,吸引本地居民储蓄转向投资。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压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千方百计吸引国际和国内其它地区资本。

(四)奋力挖掘消费潜力。一是提升消费环境。立足永城实际,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大力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推动传统商圈改造和商业模式创新。二是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重点扶持有特色、有品牌、就业吸纳能力强的贸易企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限上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强运行监测,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行状况,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三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按照“入库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对“近限”企业要抓紧培育,“达限”企业要尽快入库,“新生”企业要做好跟踪服务。积极培育特色鲜明、经营形势稳定较好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为全市消费市场发展添砖加瓦。

(五)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永城这个新兴城市,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力争实现重大突破。一是加快推进商务中心区建设。继续加大区内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引进星级酒店、中高端购物、娱乐、餐饮、体育、健身、电影等企业入驻,努力打造高端商务中心区。二是加快推进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深入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市创建工作,打造以芒砀山为主的汉文化旅游、以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为主的红色旅游及以日月湖为主的生态旅游,以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产业成为永城支柱产业之一。三是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租赁、物流、家政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电子政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优化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永城市统计局局长  宋一平)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