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市政府 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县(市、区)政府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永城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4114810015/zfbgs/20180310701700000880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18-10-17 有效性: 有效
文 号: 所属主题: 统计信息

前三季度永城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0-17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年以来,全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方向,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好。其中,秋粮略有减产、工业生产持续增长、三产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回暖、消费市场运行平稳。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430.22亿元,增长9.6%,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和一季度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同比增长9.1%、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3.1%。三产结构为11.5:48.8:39.7。
  (一)第一产业生产形势基本平稳。前三季度,农业增加值实现51.20亿元,同比增长3.4%,较上半年提升0.1个百分点。秋粮产量预计达52万吨,受自然灾害影响略有减产。畜牧业生产基本平稳,猪牛羊禽肉产量1.32万吨;禽蛋产量3.35万吨。
  (二)第二产业生产持续增长。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较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各月累计增速稳定在8.0%以上的水平。分行业看,近九成行业保持增长。规模以上工业40个行业大类中33个保持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是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些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72.9%。
  建筑业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建筑业持续高速增长,增加值实现27.2亿元,同比增长25.2%,比上半年提高5.0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增速回落。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170.85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低于上半年0.6个百分点。全口径服务业营业收入累计完成14.80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2.59亿元,同比增长29.5%。相关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完成66.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其中,工业用电量57.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客货运周转量增长13.7%,邮政业务总量增长28.6%,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81.4%,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7%,是今年以来的最高值,总体走势向好;高于全省4.4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4.9%,与上半年持平;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6%,较上半年回升5.1个百分点,增速有负转正;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6.2%,增速总体呈回落态势,比上半年回落4.6个百分点。
  (五)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30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增速稳中趋缓,运行总体平稳。其中,限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3.06亿元,增长21.6%,比上半年提升2.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业总额实现46.97亿元,同比增长10.8%;零售业总额为12.09亿元,同比增长13.7%;住宿业总额为0.27亿元,同比增长12.0%;餐饮业总额为4.28亿元,同比增长14.6%。分行业看,限额以上单位家具类增长84.1%;粮油类增长56.1%;中西药类增长53.3%;烟酒类增长48.8%;饮料类增长40.4%;服装、鞋帽、针织品类增长37.8%;化妆品类增长22.9%,均高于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增速。
  (六)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04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0.05亿元,同比增长8.8%;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5%。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端
  (一)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工业内部结构改善优化。先进制造业较快增长,前三季度,五大主导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1%、80.0%,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9、71.8个百分点;高载能行业和传统产业低速增长,前三季度,六大高载能行业和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8%、6.9%,低于规模以上工业1.4、1.3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9.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48.8%,高于第二产业2.8个百分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去产能,前三季度,1-9月永煤集团和神火集团原煤产量1057.63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4.6%,主要是供给侧改革和神火集团薛湖矿因政策性原因停产导致产量下降。去库存,9月底规上工业产品存货为9.3亿元,同比减少2.0%,已连续7个月下降;商品房销售面积连续9个月保持在25%以上的增速。去杠杆,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0%,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降成本,8月底,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90.87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87元。补短板,前三季度,薄弱领域投资得到加强,财政用于节能环保、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支出分别增长40.2%、29.4%、22.5%、15.8%和13.4%;铁路运输、教育、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20.9%、32.8%和17.3%。
  (三)发展新动能和活力显著增强。新产业新产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8.7%、12.1%,分别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0.5、3.9个百分点。新主体新成果不断涌现。随着“放管服”等重点改革的深入推进,营商环境逐步改善,创业创新蓬勃发展,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新的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截至9月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74879家,其中实有企业11761家、个体工商户61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49家。
  (四)民生状况稳中向好。1.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14658元,同比增长9.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22243元,同比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23元,同比增长8.8%。
  2.就业形势向好。前三季度,全市登记失业率3.83%,较上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776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756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23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9%、109.8%、104.6%;外出务工53.5万人次,人均务工收入3700元。
  3.物价保持温和上涨。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高于上半年0.1个百分点。民生保障较好。财政用于民生支出60.94亿元,同比增长6.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3.6%。
  三、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稳定增长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亟待改善。我市重点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增速回落,对工业稳定增长的拉动力减弱。前三季度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半年回落9.4个百分点。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4%,较上半年回落4.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下降32.1%,较上半年回落14.5个百分点。
  (二)消费潜力仍有待激发。缺乏新的消费热点,汽车类、服装类、家用电器和音像材料、金银珠宝类、五金电料类等的商品零售额占全部商品零售额的近40%,1-9月这些商品零售额增速同比分别回落18.3、7.5、22.3、53.2、85.2个百分点。另外,今年以来,互联网销售持续负增长,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三)金融市场增幅持续收窄。受存款增速放缓和国家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风险双重影响,企业新增贷款难度增加,门槛高、成本高、贷款贵的问题突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速自2017年以来总体呈放缓态势。前三季度,邮政业务总量增速为28.6%,较去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完成278.9亿元,增长速度为0.9%,较上年同期回落6.3个百分点。
  四、坚定不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稳定工业生产。密切监测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认真落实执行好国家降税减费的各项政策,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在政策扶持、资金保障等方面为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提供更好发展条件。
  (二)扩大有效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市重点项目建设督办力度,着力解决融资等建设项目难题,加快项目开工建设。落实好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支持民间投资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拓展,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发挥民间资本对投资的有效带动作用。
  (三)强力推动转型攻坚。结合我市自身优势,以“煤炭、化工、铝加工以及食品加工”为四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以煤为原料的煤化工产业,注重“助强”工程建设,加强对永煤(河南能源煤化)、神火等大型集团的联姻,支持其加快转型发展。继续优化投资主体结构、行业结构等,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供给结构的优化。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大对重点产业功能区和重点领域的优质企业、人才、技术、资金的投入和引入,夯实新动能孕育成长的基础。
  (四)加强对服务业规划、引导和管理。虽然近几年我市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是缺乏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带动。政府应针对我市服务业现状,出台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引导、扶持、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大个体升转企业法人,夯实税源。加强企业融资服务,确保资金到位。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同时引导鼓励传统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供应链、销售链,加大发展电子商务。
  (五)加强农业生产监管。强化防灾减灾,坚持抗旱防涝两手抓,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做好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监测预警,为种养户提供及时准确的生产和价格预警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业种植成本,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种植养殖风险,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