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市政府 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县(市、区)政府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永城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4114810015/zfbgs/20130312701300000808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13-12-13 有效性: 有效
文 号: 所属主题: 统计信息

2013年永城市经济运行亮点纷呈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13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按照“持续求进,好中求快,加速转型,务实发展”的总基调,以“22662”工程为载体,着力保增长、促发展,保民生、促和谐,保平安、促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趋升、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2013年全市经济运行亮点纷呈
全市经济运行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四稳”、“三快”、“五好”、“两降”。
(一)“四稳”
1、迎难奋进,经济增长稳步回升。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微观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行业市场行情低迷以及环保条件约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季度,永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较低仅为5.3%;二季度增速回升,同比增长8.4%,比一季度快3.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与全省持平;三季度延续上半年经济发展走势,整体经济运行明显好转,同比增长8.7%;进入四季度经济向好趋势加快。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02.4亿元,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9.1%,总量居直管县第2位,速度第7位。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4.5%、9.8%和9.7%。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6个、6.6个和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8%、72.9%和20.3%。
2、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去年麦播基础好,播期墒情好,科技含量高,科技指导到位,虽然受低温影响,部分农户小麦减产,但总体生产仍较稳定,全市夏粮播种面积154.69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增长0.65%,夏粮总产达14.55亿斤同比持平略增。秋粮生产在前期受干旱影响下,加大抗旱保丰收、向管理要效益的秋粮生产力度,秋季粮食在播种面增长4万亩的情况下,秋粮产量保持稳增的良好势头。秋粮面积129.9万亩,增加4.05万亩,在单产略降的情况下,总产达到13.5亿斤,粮食总产达到23.9亿斤,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再次荣获全国粮食先进县。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猪牛羊禽肉总产量为54482吨,同比增长4%;禽蛋产量31687吨,同比增长5%。年底生猪存栏554302头,羊603937只、家禽2196万只,分别增长5%、3.6%、3%。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同比增长5.6%。
3、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12.8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大型企业完成153.5亿元,同比增长7.9%,中小型企业完成54.56亿元,同比增长43.9%。总量直管县第2位速度第9位。
全年工业生产的运行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增幅总体呈现窄面上升趋势,1-2月份增长3.8%、3月份增长4.7%、4月份增长8.4%、5月份增长13.5%、6月份10.1%、7月份9.5%、8月份9.5%、9月份10.4%,10月份9.5%,11月12.3%, 12月12.3%,全年9.9%。第二大中小企业增长呈不平衡状态。1-12月永煤集团下降6.9%、神火集团增长7.1%;永城市属企业增长35.7%。第三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等高成长产业及电力行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汽车制造业99.9%,食品制造业117.3%,设备制造业24.9%,提升了全市工业经济竞争力。第四、工业用电量呈波动增长态势。1-2月份工业用电量下降93.3%、3月份增长82.2%、4月份增长9.7%、5月份增长27.9%、 6月份增长11.6%、7月份增长8.59%、8月份增长0.93%、9月份增长4.7%、10月份增长6.1%、11月份增长6.9%、12月份增长7.1%。
4、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今年以来零售额的月度增速均保持在13.8%-14.6%之间,累计增速波动幅度较小,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3.3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4.3%。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总额完成18.9亿元,同比下降1.8 %,零售业总额完成61.9亿元,同比增长17.9%,住宿业零售总额完成1.2亿元,同比增长13.9 %,餐饮业零售总额完成31.3亿元,同比增长19.0%。
(二)“三快”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2140519万元,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6.7%。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增速分别位于10个直管县(市)第2位和第4位。
第一,增速快。201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214.05亿元,同比增长26.7%,增速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比1-10月份高0.4个百分点,比第二季度高0.3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高4个百分点。
第二,结构逐步优。全年第一产业投资7613万元,同比增长-26%;第二产业投资999736万元,同比增长23.5%;第三产业投资1133170万元,同比增长30.4%。三次产业投资呈现“三二一”格局。
第三,民间投资强。全年民间投资完成197.97亿元,同比增长38.8%,民间投资占投资完成额的92.4%,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开发和新型社区建设方面,民间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达126%。
第四,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劲。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0.5亿元,同比增长41.4%,投资总量和增速均位于10个直管县(市)第2位,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投资完成额的14.9%。房地产开发新开工面积971799平方米,房地产销售面积597633平方米,同比增长40.1%;房地产销售额183121万元,同比增长41.4%。
第五,重点项目投资拉动大。全年5亿元以上在建项目22个,本年完成71.3亿元,占全市完成投资的33.3%,诸如:永城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年完成93628万元;永城市东西城区间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本年完成65880万元;光源铝材有限公司本年完成59066万元;河南汇丰面粉有限公司本年完成48270万元;沱浍河复航工程本年完成51610万元。
第六,产业集聚区投资贡献大。全年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100.3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工业投资完成762456 万元,同比增长34.7%。产业聚集区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48.2%。永城市产业集聚区投资总量和增速分别位于10个直管县(市)第3位和第6位。
2、对外贸易快增长。全年全市进出口3873万美元,同比增长15%,总量位居直管县第7位。其中,出口2107万美元,同比增长23.3%,增幅居全省第9位。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400万美元,同比增长14%,总量位居直管县第2位。  
3贷款余额快增长。截止到12月底各项贷款余额为204.83亿元,比年初增加41亿元,增长 25%。
(三)“五好”即经济运行质量实现“五好”
1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全年全市CPI同比上涨2.7%。其中,食品类上涨5.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1.66个百分点,是影响CPI上升的主要因素。CPI增速低于省定控制目标,居民得到的实惠更多。
2、就业形势总体平稳。201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700人,同比增长6.5%。城镇登记失业率3.9%,低于4.5%的控制目标。
3、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受城镇居民工资水平上调、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等因素支撑,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31元,同比增长13%。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主要农业产品价格走高、外出务工工资水平提高等因素也将为全市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提供支撑。预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61元,增长13%。
4、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境内财政收入75.73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7.88亿元,同比增长18.1%;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52.28亿元,同比增长25.5%。
5、金融市场运行质量好。截止到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77.43亿元,比年初增加36.57亿元,增长1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7.34亿元,比年初增加23. 58亿元,增长13.57%。
(四)“两降”
1、企业利润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3.7亿元,同比下降12.6%;税收总额完成25.6亿元,同比下降12%。
2、税收下降。国税系统全年完成26.95亿元,同比下降21.6%,减少7.4亿元;地税系统全年完成22.01亿元,同比下降0.6%,减少1.1亿元。永煤、神火两大集团今年同比减收8.82亿元。
二、正确面对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形势和困难,率先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辩证看待形势,既要正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难点、问题,又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一)形势紧。从国际情况看,尽管当前全球经济有所缓解,但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不稳固、动力不稳定,一些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对经济复苏带来负面冲击。从国内情况看,国内正处发展改革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当前,全国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换挡” 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削弱,内生增长动力有待加强,新的接续支撑力量尚未形成,虽然深层次矛盾有所缓解,但尚未根本解决。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把调结构、稳增长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增长速度建立在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我国的经济发展将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 可以说未来几年7%左右的增长速度将成为常态。
(二)机遇多。国际机遇。一是美国在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动下,美国可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阶段。日本加强了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恢复了较快增长。二是欧元区危机总体有所缓解,欧元区金融市场逐渐趋于稳定,欧盟经济可能会出现逐步企稳回升并摆脱负增长的态势。三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正积极谋求国际协作,避免经济危机的传导与反复。国内机遇。从国家层面讲,以改革再出发、改革再深化为主要内容的习李经济新政将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内需潜力、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从省级层面讲:一是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三大国家战略实施,河南将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企业转型升级决策加大的机遇。在企业转型升级上明年省里将集中使用结构调整、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并优先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在做大做强服务业上,明年省里将统筹服务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50户创新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发展和50个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从永城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一是我们处于东西经济发展的链接地带,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兴业态等重大机遇;二是永城自身向上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变。三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经济实力雄厚、快速发展的动力不减。四是优越的区位、交通等优势特别是郑徐高铁以及三条高速的建成通车,助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正能量充沛。五是2014年永城全面直管,省里将会对直管县投入更多的真金白银,发展政策将更加优惠、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目前国际、国内经济改革发展机遇重叠交织,竞相迸发,我们决不能错过这班车,一定要把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抢在手中。
(三)短板多。一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加巨。当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六大行业占永城工业经济的90%,其中,煤炭产业占比将近六成,“一业独大”。在目前煤炭价格持续下滑,利润下降,产能稳定的大环境下,制约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主导产业市场行情差,受冲击大。在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中全国受到冲击最大产业有4个,永城占到3个。(1)煤炭售价大幅下滑,煤炭产业盈利能力锐减。受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影响,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煤价进入下降通道,特别是今年4月份以来,煤炭市场持续下跌,1-12月份煤炭累计平均不含税售价668.7元/吨,同比下降196元/吨,降幅22.61%;12月份煤炭平均不含税售价641.24元/吨,比年初下降167元/吨。1—12月份累计生产原煤1926万吨,同比下降-6.2%。(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2月份累计生产原铝40.8万吨,同比下降4.6%,目前电解铝吨铝售价14350元,同比下降1149元/吨,吨亏损在3000以上。神火集团、科源电子已陆续关停部分产能,随着西部电解铝产能的快速释放,国内电解铝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进一步恶化,受制于庞大的原铝供应能力,预计未来铝价仍将以低位弱势震荡为主。(3)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因全国性产能过剩,1—12月份累计生产钢材114.1万吨,同比下降12.9%。三是永煤、神火低速增长使得工业增速放缓。2013年永煤集团下降6.9%、神火集团增长7.1%,大大低于市属24%的增速,因其占比大致使全市规上增速较低。在10个直管县和全省县市中位次靠后。
(四)压力大。主要是保增长、促发展的任务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压力大。
第一,工业增长的压力大。全市经济发展重在工业,难在工业。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4.7%,上半年同比增长8.2%,三季度同比增长8.9%,全年9.9%,与全年15%目标任务相差很远。工业增长乏力,致使发展增速放缓,一季度全市GDP同比增长5.3%,上半年8.4%,三季度8.7%,全年9.2%。全年完成GDP增长11%的目标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财政收入的压力大。受“三大产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影响,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放缓,一季度增长2.8%,创2006年以来全市最低点,上半年同比增长12.1%,,三季度同比增长11.2%,四季度强化税收征管全年预计增长18%,但仍是近年来最低点。尤其是两大集团税收下降,已直接间接传导至第三产业,造成购买力下降,需求不足,对即将到来的2014年将更多的挑战。
第三,节能降耗的压力大。受神火60万千瓦电厂并网发电影响,规模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预计全市规模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20%左右。一季度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增长3.68%,上半年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增长1.8%是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直管县唯一不降反增单位;三季度有所好转,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下降0.15%,四季度虽有所好转,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放缓,但完成省定控制下降3.1目标,仍然困难重重。
第四,区域竞争的压力大。一是与全省十个直管县(市)发展相比,全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次靠后。二是省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指标设置对全市非常不利,尤其是“绝对量指数”和“发展指数”分别占40%和60%的权重计算,使得我们的优势指标变劣势,劣势指标更被动。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

用户登录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