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市政府 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县(市、区)政府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永城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4114810015/zfbgs/20180306702200003311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18-06-22 有效性: 有效
文 号: 所属主题: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永城市旅游服务中心对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013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6-22 浏览次数: 【字体:


  赵 峰  彭洪威  曹 云 委员:

  您在永城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永城市文化产业 构造区域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意见提案”收悉。市旅游服务中心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走过了一条艰难的创业之路,逐渐从小到大,由弱及强,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一、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产业规划。近年来,我们立足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围绕三大旅游支点建设,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资质单位编制了具有科学性、前瞻性、高品位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规划。为合理保护、有效利用芒砀山丰富的文物资源,编制了《芒砀山汉梁王墓群总体利用和保护规划》,将芒砀山汉墓群“纳入永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并将芒山镇城镇规划与《芒砀山汉墓群总体利用和保护规划》相衔接,统筹规划,使城镇建设与景区建设协调发展。二是编制了陈官庄红色旅游景区规划。根据《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改扩建规划》,该工程于2008年3月开工建设。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被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河南省重点打造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并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三期期名录,有力地推动了永城市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文明建设。三是编制了城市生态旅游景区规划。按照《永城市采煤沉陷区生态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永城市政府与河南煤化集团合作,分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四是切实搞好城市旅游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优化资源,合理开发,打造精品”的原则,启动编制了《永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详细规划,规划已完成初评,目前修改后的二稿正在组织评审。五是特色旅游规划。2010年,芒山镇张庄村被纳入河南省“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重点建设村,并由省旅游局聘请规划单位编制了芒山镇张庄村“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重点建设村旅游规划,并通过评审。2016年太丘黄桥村被列入河南省特色旅游村。

  (二)旅游景点建设。以《永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强力推进以芒砀山景区为中心的汉文化旅游景区、以陈官庄烈士陵园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区和以人工湖为重点的生态景区“三大旅游支点”建设,打造汉文化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线路、生态休闲旅游线路相互关联的旅游框架体系。

  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芒砀山文物旅游景区占地面积达14平方公里,为国家AAAA级景区。目前对外开放的有保安山王陵景区、汉兴源景区、夫子山景区、陈胜王陵景区四大景区,包含梁孝王陵、梁孝王王后陵、柿园汉墓、刘邦斩蛇碑、陈胜墓、夫子崖、文庙等景点。2005年8月,保安山景区、夫子山景区、芒砀山主峰区三大工程同时开工,投入资金达4830万元,按照“AAAA”级景区标准对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修建了梁孝王王后墓登山台阶、门阙、东门广场、汉文化研究中心、刘邦斩蛇园、陈胜墓等一批基础设施。改造了交通、卫生、邮电服务、游客接待中心等服务设施。2008年至2011年,进一步加强景点建设,改造郭塔、碑林文物环境风貌,新建楼阁、亭廊,绿化美化,建设文圣园景区;投资5000多万元在保安山景区西南建设了永城市汉文化博物馆。2006年11月芒砀山旅游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7年2月荣膺为国家AAAAA级景区。

  陈官庄红色旅游景区:投资9800万元,对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景点进行了改扩建,2010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于2011年6月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已完成,新馆于2011年11月正式开馆运行。2014年荣膺为国家AAAA级景区。

  日月湖生态休闲度假景区:日月湖生态景区建设一期、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深化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服务体系。

  (三)旅游接待能力。永城现有新大陆、三和等旅行社23家,旅游定点购物场所有先帅百货,旅游星级饭店5家,其中三星级2家;二星级2家,四星级1家。分别为中州宾馆、光明宾馆、永城大酒店、东苑宾馆、东方明珠;床位600余张,其他宾馆、旅社、招待所60家,床位2200张,成立了豫东旅游运输公司,拥有旅游定点车辆48辆。

  (四)旅游收入。2010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48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880万元,其中生态旅游接待人数为10万人次,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159万人次,门票收入2038.98万元,其中生态旅游接待人数13人次;2012年全市接待游客175人次,门票收入2400万元,其中生态旅游接待人数15万人次;2013年全市接待游客185人次,门票收入2400万元,其中生态旅游接待人数18万人次;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195人次,门票收入2700万元,其中生态旅游接待人数22万人次。生态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在20%左右,综合收入增长在15%左右。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200.4万人次,增长10%,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增长12.7%,其中生态游接待近50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幅达127%;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6亿元,旅游经济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虽然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门票收入、旅游综合收入、接待人数等方面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是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比例不足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安排就业和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周边徐州、淮北等地市及洛阳、焦作等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无论在发展速度,投入力度还是在宣传促销、接待水平、景点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认识不足。由于我市“黑白”经济发展较早,其得天独厚的能源优势和面粉基地的称号,为拉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与能源和面粉经济的迅速发展相比较,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发展不成熟,市场消费水平偏低,旅游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优势未能体现。致使部分领导和部门只是简单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一个小项,而没有把旅游业真正当做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接续产业来看待,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我市旅游资源多为文化遗存,其开发利用难度大、资金需求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势必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投入虽然在逐年递增,但与全省旅游发展较好的县市相比较仍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开发旅游纪念品,不断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产业基础薄弱,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市旅游产业起步晚、起点较低、基础薄弱。旅游产品单一,多是观光型,旅游景点多是人文景观,从墓道到墓道的参观难免让人感到乏味,其单纯依靠门票收入也制约着旅游经济的发展。现代旅游业正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复合式方向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对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发展休闲游、生态游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推动旅游经济多元化发展。

  (四)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不平衡。永城旅游产品多是以文物资源作为依托进行的开发利用。景区实行企业运作后,确实有利于景区的建设,但也面临一方面景区要发展要建设,另一方面文物要保护两相不能协调统一的尴尬局面,擅自发掘,保护范围内随意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取土等现象时有发生,给资源保护和后续开发利用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五)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建设不断推进,但景区相应的基础设施没能跟进,还有一些景区处于村庄包围之中,乱搭乱建现象屡禁不止,周边环境与景区整体不协调。景点交通承受力不足。芒砀山景区、陈官庄烈士陵园等景区多位于郊区,距离市区偏远,道路狭窄,景区之间没有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且城市主入口和各主要交通路口没有明显的旅游交通标识,不利于引导自驾游游客进出市区和选择景点。

  “游、购、娱、吃、住、行”是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我市目前旅游接待条件不完善、不配套,星级宾馆、娱乐场所、文化活动场所少,远远不能适应全市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的需要。各景区内容较为单一,周边配套建设不足,市区旅游宾馆饭店数量有限,接待能力不足,造成游客在景区逗留游玩的时间非常短,酒店和购物场所也没有享受到旅游业带来的好处。

  (六)旅游人才短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迫切需要提升。我市旅游人才队伍存在人才短缺、专业性不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动性较大等问题,服务人员素质层次不齐,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奇缺,在运作现代旅游企业上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满足游客对旅游服务的要求。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政府文化旅游产业的组织领导

  提高认识。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文化旅游产业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培育旅游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大旅游和大产业观念。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对外开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

  加强领导。要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并将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协调解决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强化政策推动和措施保障,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分工落实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格局。

  (二)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市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每年投入不少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的1%,主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公共服务配套、旅游项目招商、旅游产业发展引导、旅游市场监管与服务和旅游奖励等。加强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探索建立旅游发展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旅游领域,扶持旅游大项目、大集团建设。市级财政安排使用的各种产业、外贸、节能、文化、新农村建设等有关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产业项目给予支持。鼓励国际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把旅游招商列入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之中。

  落实政策保障。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从广度上、深度上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见》,省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等政策。抓住三个机遇,把旅游业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接续产业,提升旅游业在黑白绿三色经济中的地位。出台地方政策措施。加快出台地方性指导意见和相关行业标准,促进旅游业在新形势新环境中健康发展。加大部门政策性资金倾斜力度,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业项目完善旅游功能,积极创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依托本市优势,引进优质高产果蔬品种,指导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基地,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项目,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条件。

  加强人才培养。积极采取在岗培训、进修培训和委托大、中专院校培养等途径,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尤其是导游队伍建设。从提高服务人员的从业素质入手,聘请省内外旅游专家对旅游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能和文化素质,以服务成效看成绩为抓手,锻炼一批高素质的景区管理人员。

  (三)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旅游交通环境。加快市内景区的支线旅游道路和各旅游景区公路建设和改造,拓展公路的通达深度和质量,提升旅游交通档次。对计划新建旅游景点配套建设三级旅游公路。完善城乡客运网络,保证各旅游景点的可达性。完善市内客运站点,开通直通全市重点景区的旅游专线。发展城市旅游专线交通,城市公交服务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加快与郑徐高铁站区对接的市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速站区整体道路快速集疏功能,实现铁路与公交换乘的无缝对接;公路服务区拓宽旅游服务功能,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

  完善旅游接待设施。现代旅游业的基本特征是集群发展,通过旅游项目吸引旅游客源,刺激旅游消费,进而带动景区内部、周边及市区的餐饮、旅馆、购物、休闲娱乐、交通、物流、房地产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加快我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纳入全省集散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推进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的布局、建设和开放工作。搞好新建旅游景点的绿化、美化,营造舒适宜人的旅游环境。与乡村旅游结合,完善景区周边旅游购物场所建设,研究制定提高旅游商品、纪念品的质量的措施,推进旅游商品上档次、创品牌。

  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满足政务接待、旅游咨询投诉、游客中转、旅游票务、旅游保险、安全救助,以及散客游、自驾游、商务游的引导服务等。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力争全市旅游景区、旅游餐饮场所等旅游厕所基本达标,实现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对游客开放。各大宾馆、饭店、车站、城市大型主题公园、绿地广场要建立完善城市旅游宣传栏。进一步完善调整公路、城市道路、各类景区的流程有引导标识系统,加快与周边淮海经济区各市联动,坚持“资源互补、线路互连、市场共享、品牌共建”原则,面向更大范围构建一体化无障碍旅游区。加快旅游信息化进程,设立广播、电视、报纸旅游专栏,扶持永城旅游网站信息平台建设,引导旅游企业信息化改造,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和数字化管理技术,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服务。

  (四)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施整体宣传促销战略,宣传、文体、广电、旅游等有关部门及企业联合开展宣传促销工作,形成部门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提高宣传促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现代媒介,丰富促销手段,新闻媒体要策划制作旅游宣传专栏和节目,扩大文化旅游主体形象宣传的点和面,注重利用城市广告定期开展旅游公益宣传活动。拍摄、制作永城旅游宣传专题片,在央视等主流媒体进行立体宣传,打响永城旅游品牌。

  参加各类营销活动。聘请旅游营销策划公司编制《永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策划方案》,提炼永城旅游形象主题宣传口号。积极参与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重大外宣、招商、对外交流、文化交流等活动,推介我市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合力打造我市旅游整体形象和旅游品牌,共同营造发展旅游产业的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提升我市文化旅游知名度。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游客在娱乐身心的同时,共享文化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节会、赛事活动的宣传促销作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或中介组织承办,市场化运作的办法,举办各种具有影响力的美食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赛事等,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与娱乐性。要积极主动寻找游客娱乐需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游客参与性和表演性项目。丰富文化旅游内涵,组织市文化组织、文艺团体通过戏曲、快板、评书等具有永城特色的文艺形式,创作反映历史文化、民俗民情的文学作品和民间演艺节目,定期在各景区和市内文化广场演出。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蒸蒸日上,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越演越热。要找准本地文化的不可替代性,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开发地方书法、绘画、摄影艺术产品、民间工艺品、十字绣、剪纸等旅游商品。同时,在旅游景区景点、星级宾馆酒店设置旅游商品销售点,展销既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又便于携带,实用性强并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

  (五)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各界创办旅游企业。顺应旅游发展趋势,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培养具有战略性的旅游品牌。积极维护旅游企业的合法经营,实现合作中公平竞争的良好互动。成立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旅游市场中的自律、服务、监督和纽带作用,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旅游企业的交流平台。加强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逐步承办旅游宣传促销等活动,归口到旅游行业协会管理,为建立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行业监管。对内部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大胆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科学的调度、工作程序和流程,力争实现经济水平、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文化发展四大目标。推行标准化服务,制定和发布旅游行业地方标准。依法监管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打击旅游市场不正当竞争和无证经营行为。定期检查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食品安全,依法保障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对旅游企业的运营监管,提高规范运作水平,避免“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出现。

  推行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物旅游融合发展,整合资源,依托大遗址、古建筑、名人史迹等打造精品,鼓励依托文物资源研发旅游纪念品等文物衍生产品,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促进工业旅游、都市休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以上答复您是否满意,如有意见,敬请反馈。

  感谢贵您对政府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2018年6月14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永城市旅游服务中心  0370—5116177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