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市政府 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县(市、区)政府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永城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4114810015/zfbgs/20220303701100000786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2-03-11 有效性: 有效
文 号: 所属主题: 区域规划

关于印发永城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11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单位及驻永企业:

  《永城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永城市人民政府

  2022年2月16日

  永城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关乎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做好我市气象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河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商丘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永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大力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积极实施《永城市“十三五”气象现代化发展规划》,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现代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如期率先实现省基本气象现代化的目标,气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气象保障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显著效益。

  1.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聚焦极端灾害性天气灾前、临灾、灾中、灾后等关键时间点,构建迭进式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和机制。暴雨预报准确率、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明显提升,预警信息覆盖率提升至90%,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2018年“温比亚”超强台风、2021年台风“烟花”和暴雨洪涝等重大气象灾害得以有效应对。聚焦增强粮食核心区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保障工程,气象服务保障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效益凸显。永城市生态环境气象中心正在建设中。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我市粮食丰产丰收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积极贡献。永城气象双微公共服务用户稳步增长。

  2.气象现代化建设扎实有力。建成了国家级全自动化气象观测站,新建和升级改造36个区域多要素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100%;建成5个自动土壤水分站、1个气溶胶观测站、1个农田小气候站和1个农作物观测系统,永城市多普勒天气雷达项目建设基本完成,空天地一体化综合观测网初步建成,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生态等重点领域气象观测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永城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永城国家气象观测站被中国气象局认定为中国百年气象站。全市气象探测环境达标率为100%。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3.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积极推进永城市气象科研工作建设,荣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地厅级科技奖励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获批地厅级科研项目3项。

  4.气象发展环境更加优越。河南省气象局与永城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推进永城“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不断巩固,国家、地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气象法治建设推进有力,气象标准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5.党建引领业务全面发展。编制了《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手册》,不断推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造党建宣传长廊,增强党建学习氛围。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助推永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2017—2018年接连荣获河南省气象系统“综合考评特别优秀单位”,居直管县(市)第一名,2020—2021年接连荣获商丘市气象系统“综合考评特别优秀单位”“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商丘市气象部门目标综合考评第一名。

  (二)“十四五”时期永城气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永城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永城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是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攻坚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气象发展新形势,抓住永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全面推进气象强市建设。

  1.锚定“三个一”发展目标对气象工作提出新要求。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和历史机遇为永城气象强市建设提供新机遇。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助力经济转型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等各方面对气象服务提出新需求。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商丘副中心城市奋斗目标,落实“1267、3510”产业发展规划等重要部署对气象工作提出新任务。

  2.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气象工作提出新挑战。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气象灾害仍然是制约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我市2018年遭遇的“温比亚”超强台风和我省“7·20”郑州持续特大暴雨、豫北暴雨洪涝,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风险,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3.科技创新为气象强市建设提供新动能。随着计算机、通信、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的迅速迭代发展,卫星、雷达和智能化气象监测技术不断创新,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业务、科研、服务领域的深入应用,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持续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有效应对气象灾害风险和挑战提供了新动能。

  (三)“十四五”时期永城气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十三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对照先进水平和重大服务保障需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气象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不高。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机理和预报预警技术存在局限,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缺乏高能级别创新平台和高层次领军人才。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

  2.监测精密程度有待提高。气象灾害多发易发区域观测网站稀疏,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捕捉能力不足;观测手段智能化、协同化水平不高。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垂直连续观测能力不足。

  3.预报精准程度有待提高。台风、西南涡等影响天气系统预报能力不足,极端性、突发性、局地性灾害天气的预警、预报准确率和提前量不能满足需求。

  4.精细服务程度有待提高。气象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气象服务机制有待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没有完全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亟待健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融入气象强国建设,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提升,打造气象科技创新高地,强化智慧气象业务支撑发展数字新引擎,突出永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商丘副中心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气象保障服务作用,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为实现气象强市奋斗目标、推动永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气象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面临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促进气象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命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能力,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永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3.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切实增强气象为永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关键支撑能力。

  4.坚持开放协作。着眼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高度融入中央、省、市重大发展战略,统筹各业务领域竞相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到2025年,夯实气象强市基础。基本建成与永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全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实现气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灾害性天气监测率、天气预报准确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商丘前列及全省先进水平,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气象保障服务永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商丘副中心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走在前。

  2.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气象强市。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显著增强,智慧气象发展水平、气象科技创新活力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全面提升气象治理现代化水平,基本建成气象强市。

  三、立足精密监测基础,构建立体协同气象监测体系

  (一)优化天气观测站网。

  1.完善地面气象观测能力。优化地面站网布局,加快乡村、城市街道、重点防控区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提高地面气象观测要素覆盖密度。补充六要素自动气象站、迭代升级自动气象站,推进行政村(社区)气象观测站建设。提升我市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设备智能化水平。升级气象应急观测装备。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深化社会化气象观测应用。规模化发展志愿气象观测事业。

  2.提升垂直气象观测能力。建设永城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建成以先进的探测系统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天气预报、服务为中心,以迅速快捷的通信传输为手段的现代化综合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决策体系,弥补雷达探测盲区。

  3.发展遥感监测能力。强化本地化遥感应用体系建设。实现多样化生态遥感服务产品制作业务化运行。在芒山镇建设遥感卫星森林火点(热点)监测系统。

  (二)完善多领域应用气象监测站网。

  1.构建综合立体的生态气象监测网。建设永城市生态环境气象中心,开展城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业务、重污染天气发生规律和大气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等工作。在永城国家基本气象站建设物候自动监测系统,面向生态气象服务需求开展农田生态系统气象、物候动态、土壤理化性质监测。

  2.升级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网。推广演集街道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示范点经验,加快推动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进程,推进作物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升级土壤水分观测系统,插补建设遥测式区域土壤水分监测系统。

  3.合作完善多领域智能气象观测网。优化升级雷电探测系统、永城X波段天气雷达与商丘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拼图产品应用。与3A级以上景区联合开展旅游气象监测。完善“碳中和”愿景下的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气象监测网。建立永城区域性中心城市智能气象观测系统。加快交通、旅游等应用气象观测网建设。

  (三)提升观测装备保障能力。

  1.提高观测装备技术水平。加强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可靠性的新型地面气象观测装备的本地化应用,配置便携式观测设备和移动监测气象保障车辆。

  2.健全观测装备保障体系。分类推进观测装备的社会化保障。以质量管理理念推进管理方式转变,持续推进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业务技术规范规章的有效衔接和实时联动。

  (四)建设安全高效的气象信息化体系。

  1.提升信息网络安全智能性。按照网络安全法和等级保护要求,根据分区防护需求部署安全基础设施。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完善气象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实时监测监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立保障气象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构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业务安全”为一体的整体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体系。

  2.提升综合气象信息化水平。升级气象通信网络带宽,广域网连接带宽达到100Mbps。融入物联网、5G、北斗等最新通信网络技术,提升气象数据采集、传输各阶段的流转效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流程。

  四、着眼精准预报目标,提高无缝智能预报预警能力

  (一)发展智能数字预报业务。

  1.发展快速滚动更新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建立完善快速滚动更新的0—2小时逐6分钟和3—24小时逐1小时间隔的水平分辨率1公里的分类强对流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开展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等新观测资料的临近预警应用技术研究。发展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智能预报模型。

  2.完善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完善1—10天内空间分辨率1—3公里、时间分辨率1—3小时、更新频次3—6小时的短中期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围绕提升灾害性、极端性、转折性、趋势性天气过程短期预报准确率,探索数值天气预报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智能组合预报技术。建立综合监测与预报预警平台,进一步提升暴雨(雪)、寒潮、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

  3.开展次季节—季节要素的网格预报业务。建立完善连续性强降水、强降温、高温、干旱等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客观化预测业务,发展春季透雨、霜冻、伏旱、倒春寒、连阴雨等农业气象灾害和关键农时季节气候事件的区域特色客观化预测业务。

  (二)开展影响预报预警业务。完善基于影响和风险的精细业务技术体系,提高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能力。完善暴雨(雪)、高温、低温、干旱、寒潮、大雾等多灾种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开展气候条件和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业务,发展生态预测与生态风险预警服务。

  五、发展精细服务业务,提升气象助力现代化治理水平

  (一)保障生命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提高主要气象灾害全天候、高精度的综合立体监测能力,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延长气象灾害预见期,重点做好防汛抗旱、低温雨雪冰冻、风雹雷电灾害等气象服务。加强农村高风险地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发展乡镇气象灾害预警特色服务业务,提高预警发布的针对性。

  2.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加快建设县、乡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推进预警信息共享共用,全面实现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健全重大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和社会传播标准规范体系,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加强媒体、通信运营企业与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有机联动,实现气象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增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效果,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和覆盖面。

  3.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完成永城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评估及区划。加强承灾体数据的共享共用,形成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一本账”。全面推进基层科学减灾,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和快速反应能力,提升城市内涝、中小河流等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能力,加强风险普查成果在城乡规划、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完善公路、铁路等交通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强化矿区、采煤沉陷区、引江济淮工程(永城段)等气象保障能力,提升重大活动、重大工程气象保障水平。

  4.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全社会快速响应、高效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范应对能力。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数字乡村建设。加强气象信息员、5级网格员、灾害信息员的共建共享共用。

  (二)保障生产发展,提升永城重大战略保障能力。

  1.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提升工程。围绕永城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推进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构建现代农业气象保障示范区。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打造“县域特色”系列气象服务品牌。持续开展富硒小麦等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工作,建立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气候溯源体系,打造“气候好产品”等系列国家气候标志品牌。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高标准特色农业气象保障先行区。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评估和区划,为引种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提供气象保障。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提升行动。

  2.服务金融保险、能源保供和交通安全。认真贯彻落实河南财政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豫财金〔2020〕50号),建立“气象+保险”数字农业服务试点基地,探索开展大宗农产品气候期货指数应用和农业巨灾保险气象服务。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等能源精细服务核心技术研发。强化与市供电公司合作,开展发电基础设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联合市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完善恶劣天气条件下预警联动应急处置机制,提升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时段交通安全处置和交通运营管控能力。

  3.助力文旅强市建设。围绕“汉兴之地”文化品牌建设,健全完善旅游气象服务体系;推进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面向旅游部门责任人全覆盖。

  (三)保障生活富裕,增强永城民生工程气象服务能力。

  1.提升民生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区域、人群之间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覆盖率。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康养产业的气象服务能力,为群众高品质生活提供特色服务。

  2.发展城市气象服务。把极端天气应对、气象灾害防治融入城市发展有关重大规划、重大工程、重大战略,实现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开展新型智慧城市气象服务。开展城市通风廊道规划设计、重大规划、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形成多灾种的城市气象风险地图,推动城市规划建设落实气象防灾减灾要求。积极助力韧性城市建设,建设城市内涝及城市小气候监测预警系统。开展极端天气对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的影响评估工作。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立风险预警联动工作机制。依托城市网格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和覆盖面。

  3.加强气象科学普及。从基础教育抓防灾和安全教育,开展形式丰富的气象防灾减灾实践演练活动,推动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职业培训。谋划建设永城气象科普馆,将永城国家基本气象站(百年气象站)打造成一流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和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培训基地。扩大气象科普社会化途径,创新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普合作模式。

  (四)保障生态良好,加强生态宜居永城气象服务能力。

  1.提升生态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开展气候标志等生态评价服务,助力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发展,培育芒山镇、苗桥镇、演集街道建设特色气候小镇。提高气候品质评价气象服务能力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气象保障能力。

  2.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拓展生态敏感气象要素、关键生态要素预报预测业务,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与预警体系。开展气象条件和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和预测业务,做好高影响天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预估和风险预警。开展生态质量气象评估工作。

  3.提升大气污染防治保障能力。实施生态环境与气候资源可持续发展气候保障工程。巩固基于气象条件的科学精准治污成果,多部门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工作,推进第三方大气污染防治效益评估工作。加强永城市生态环境气象中心建设,开展输入型大气污染物跟踪检测,加强森林火点、秸秆禁烧气象遥感监测,提升重污染天气、森林火险预报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强化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开展精细化植被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估服务,加强气象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监测评估能力建设。

  4.提升国土空间开发气象支撑能力。建立生态保护与修复气候可行性评估业务,开展国土空间规划、通风廊道、电力、交通等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对生态影响的气候可行性评估。探索开展面向国土空间开发的精细化气候评价体系,研制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地图。

  六、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动永城气象现代化快速发展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各类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打造气象科研业务链条。深入推进研究型业务建设,成立创新团队,以科技进步推动业务能力提升。优化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引导科技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应用,加强科技成果本地化。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科研生态。

  (二)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实施与人才政策相适应的科技资源统筹与创新团队管理机制,加快形成“人才引领团队发展,团队助力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提升气象创新驱动能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施人才分类评价。积极推荐人才交流访问,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落实基层气象部门“县县有副高”政策。利用地方资源,支持市气象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将气象高层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工程。

  (三)强化重点领域技术攻关与研发。建设永城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站示范点。将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生态气象、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纳入市科技研发计划。

  七、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强化现代气象治理能力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出台气象事权清单,重点推动与地方气象事权相适应的支出责任。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健全公共气象服务政府购买机制。建立气象服务市场监管机制和信用评价制度。规范气象数据资源的提供、使用、反馈和评估。优化业务布局,完善支撑研究型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加强气象法治建设。依法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气象立法执法普法工作。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地方气象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气象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气象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构建气象行政执法信息化体系。加强气象标准化建设,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促进气象标准的多元参与,提升标准的实施应用水平。

  (三)加强行业管理和开放融合。完善专业气象服务社会参与、开放合作、效益评估等机制,创造有利于多元主体参与气象服务、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促进专业气象服务市场的发展与壮大。加强基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防御设施建设政府责任落实,强化各类气象观测设备的准入、备案及数据汇交等行业管理。深入推进防雷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防雷安全监管能力。

  (四)统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实施“台站提质”行动,加快永城国家基本气象站(百年气象站)基础配套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提升生态环境和重点区域保护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八、统筹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建设

  (一)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完善重污染天气气象要素监测,根据不同季节特点针对性地深入研究霾、重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提升我市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旅游”气象服务,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气象服务产品和定制个性化气象服务,提升气象智能化、自动化服务水平,运用生态气象监测成果,构建全市旅游气象服务平台,积极发挥气象资源优势开展各类旅游服务产品。

  (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推进作业站点标准化、作业装备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强化物联网、电子芯片、视频监控和图像识别等信息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中的应用,提升作业条件监测识别和预报预警追踪能力,提高作业精细度。加强作业人员素质建设,设立人影技术工种,依法完善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加大对作业人员备案和培训,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体制。

  (三)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以服务“精准化”为核心,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建立健全立体化、精细化、智能化、全时域综合观测及信息保障体系,完善精准化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建立完善精准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生态环境及大气污染治理气象保障工程。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的预警时效和预报精度。提升现代交通、旅游、能源供给、物流业发展、重大活动保障等能力。完善永城X波段天气雷达与商丘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拼图产品应用,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四)城市气象综合保障工程。推动 “行业+气象”服务,提升城市水、电、气、暖、交通、通讯等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立体化自动化的永城中心城区气象灾害监测网、无缝隙智能化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和全链条智慧化的自然灾害防治气象服务保障系统。针对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等气象次生灾害,建立联动机制,推动智能网格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结合,开展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的气象灾害精细风险预警服务。加快推进通风廊道、建立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服务系统,建立完善综合交通枢纽气象观测网,建立城乡一体化、智能化气象服务系统。

  (五)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围绕永城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推进农业与生态气象综合实验基地建设,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强化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开展面向永城特色农业的气象保障服务,着力提升农产品气候附加值,加大农业天气指数、农业巨灾保险气象服务支撑能力,建立专业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气候品质评价与溯源和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功能模块。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划,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力保障乡村振兴。

  (六)气象科普馆建设工程。依托永城国家基本气象站基础配套建设项目,建设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培训基地、科普体验场馆,广泛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激发公众兴趣,增强科普效果。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组织保障机制,全面履职尽责,最大程度凝聚部门、行业、群团组织等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充分利用各类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共同发力推动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施,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规划落实体制机制。

  (二)强化资金保障。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事项和投资预算。合理安排支出规模,统筹协调重点工程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加强气象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三)严格监督检查。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相关单位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将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开展定期评估与重点工程项目的绩效考评;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式方法,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增强监督实效,形成监管合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