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永城资讯>详细内容

做强“农业芯” 种下“金疙瘩”——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31 09:07:00 浏览次数: 字号:[小]   [大]

  仲夏时节,豫东大地广袤的田野上,麦浪滚滚,机声隆隆,到处弥漫着浓郁的麦香,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穗大籽饱,今年小麦丰收已成定局!”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植保植检站站长田冲看着手里沉甸甸的麦穗,露出欣慰的笑容。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种子虽小,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国之大者”。一粒粒饱含生机的种子,是我国挑战“卡脖子”困境的比拼争锋,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守护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

  全国粮食看河南,河南粮食看永城。作为“豫东粮仓”,近年来,我市持续做强“农业芯”,大力推广优质小麦新品种,普通麦“咻咻”消失,优质麦“噌噌”生长,为小麦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优质“种”种出优质“麦”

  “粮食生产是永城的一大优势,也是永城的一张王牌。扛稳粮食生产安全重任,永城责无旁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高大立强调。

  近日,记者来到演集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在种子资源储存柜内,存放着圆形的密封罐,罐内装着郑麦7698、郑麦1860、百农207、周麦、新麦26等优质麦品种,每一个优质麦品种都孕育着无限希望。

  “郑麦1860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分子育种团队利用分子聚合育种技术选育出的高产多抗广适中强筋小麦新品种,它是半冬性,利于耐避‘倒春寒’,后期根系活力强,旗叶功能好,灌浆快,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强。”说起不同小麦品种的特性,演集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站长梁洪杰如数家珍。

  优质麦产业发展,核心在优质。2021年,我市开展品种展示示范,加快良种应用推广,开展农作物品种展示小麦品种29个、玉米品种27个、大豆品种24个,召开现场观摩会3场次,参会人员300余人次。通过品种展示示范,筛选出了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较好、适合我市推广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8个、大豆品种5个,为我市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种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提供了保障。

  夏风熏染,艳阳高照,在演集街道高标准粮田内,一株株优质小麦犹如等待检阅的“士兵”,麦浪滔滔,蔚为壮观。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种植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运用农业集成新技术,大面积实现高产高效,充分发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效果。

  “这块小麦高产创建区,种植的是中强筋小麦郑麦1860,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教授培育的品种。播种期10月25日,播种量17.5公斤,种子包衣,底施60公斤小麦配方肥,早春及时管理,除草、追肥、浇水,促弱转壮,进行条锈病、赤霉病和倒春寒防控和‘一喷三防’。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目前小麦长势很好。”梁洪杰指着高产创建区的优质小麦说,“据测产,亩穗数45.6、穗粒数37.5、千粒重按品种审定的46克计算(审定47),亩产668.6公斤。”

  “这是小麦新品种展示田,目的是为了在我市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今年展示品种共计26个。”梁洪杰指着靠边的一块麦田说,“这里种植的优质品种是郑麦136,据测产,亩穗数43.8、穗粒数42.2、千粒重按45克计算(审定47),亩产707.0公斤。”

  优质不优质,品种是关键。2022年,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占我市小麦种植主导地位,全市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郑麦1860种植面积60万亩,占34%;百农207种植30万亩,占17%;周麦36种植10万亩,占6%;存麦20种植10万亩,占6%;新麦26种植10万亩,占6%;新麦45种植5万亩,其他品种55万亩,占30.5%。

  科技为种业注入强“芯”剂

  数千年农耕文明,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新形势下,“吃不饱”已成过去,“新课题”接踵而来。

  “小麦卖不上价格,产量高但收入不高。”新桥镇种粮大户刘新全回忆道,由于前些年,在选择品种时针对性较差,种植的都是普通品种,农场的小麦卖不上高价。

  “年年增产又增收,咱靠啥?普通小麦价格低,优质麦才‘吃香’!”谈起种植优质小麦带来的好处,刘新全笑容满面。据刘新全介绍,乘着我市“3030”优质麦工程的东风,新全家庭农场流转的3800亩土地,主要种植许为钢教授培育的郑麦1860、郑麦7698等优质小麦。2018年,该农场300亩连片种植的强筋小麦郑麦7698,通过实打验收平均亩产达到725.6公斤,创下了我市强筋麦连片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纪录。

  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支撑。永城是省农科院2011年首批启动的5个院市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市之一,自省农科院与永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我市与省农科院以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在项目实施、科学创新、示范推广、成果展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实质性合作。

  合作共建期间,省农科院的一批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在永城进行了集成、展示和应用,大量科研成果在永城成功转化,提升了永城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带动了农作物均衡增效,推动了现代农业理念的传播与科技示范推广,引进和繁育了省农科院10多个小麦和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如郑麦7698、郑麦369、郑麦1860、郑豆59、郑豆0689、郑豆1307等,通过示范方创建、现场观摩、技术培训与实地指导,辐射带动小麦、玉米产业发展,实现了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100%。

  目前,许为钢教授的中原学者永城工作站,已经挂牌并开展工作;河南省大豆育种专家卢为国的大豆新品种郑豆1307高产示范观摩会在永城召开;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设立的主要农作物永城育种站,已经获得批准并且即将建设。同时,我市还开展了10个小麦新品种生产性试验,以小麦、大豆为主的良种试验与繁育工作前景十分广阔。(记者 何燕子)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