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永城资讯>详细内容

又是一个丰收年——永城市2019年“三夏”工作综述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18 08:38:00 浏览次数: 字号:[小]   [大]

  夏粮丰收了!

  “三夏”时节,豫东粮仓,麦浪滚滚,机声阵阵。田野上,各种农业“铁军”纵横驰骋,沃野泛出层层金色的浪花;粮仓内,籽大饱满的金黄麦粒堆成山;收购点处,装满粮食的大卡车进进出出,农民一年的辛苦“变现”为银行卡上的数字……喜人的画面,丰收的乐章,无不传递着一个信息:永城市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数据显示,截至6月16日,全市180万亩小麦已全部收割完毕,夏播完成99.43%,小麦亩产预计534公斤,总产预计19.22亿斤。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业稳定、粮食安全,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进河南由粮食资源大省迈向粮食经济强省作出永城应有的贡献。”市委书记李中华在调研“三夏”工作时强调。

  只闻机器声 不见人奔忙

  4万余台农机战“三夏”,小麦机收率达98%以上

  相较于以往的农民面朝土地背朝天,如今的“三夏”,各类现代化的新型农机已经挑起农忙大梁。沃野千里,只见农机驰骋,只闻机声隆隆,不见了农民抢天抢地忙碌的身影。

  在十八里镇孙元村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几辆联合收割机有序作业,紧跟其后的是几辆秸秆打捆机,所到之处,原来的秸秆不见踪迹,随即吐出一个个立方体的秸秆包。

  在茴村镇老闫楼村麦收完毕的麦田里,灭茬机所过之处,麦茬一扫而光,秸秆就地粉碎化作有机肥,只留下平整的土地,免耕播种机随即登场,夏收夏种同时进行。

  在演集镇陆楼村,农民将拌好的花生种和化肥分格放进旋耕播种机中,实现了施肥、播种一体化。我市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播种不再需要翻地,不仅节省了时间,也给农民提供了便利。

  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三夏”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今夏,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组织4万台以上农机投入“三夏”生产。其中,参加机收会战的联合收割机6000余台、大中型拖拉机5000余台、小型拖拉机18000余台、播种机2万余台、秸秆捡拾打捆机300余台,全市麦收机械化率达98%以上。同时,我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了机收、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做到收割一块、播种一块。

  为确保今年“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工作顺利进行,全市发放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证1000余张,培训农民和技术人员5000余人,共检修各类农业机械2万余台(套),设立3个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站,派出3辆流动服务车和20名接待服务人员,引导机车合理流动对接,合理调配。

  麦收遇雨,根据各乡镇小麦倒伏情况,该中心紧急调度300余台履带式收割机来我市收割;指导收割机手规范操作、安全作业,督促收割机手割茬高度符合要求;及时了解农机供应、油料需求等情况,协调相关部门备足农机货源、易损零配件及油料,满足“三夏”生产需求;认真开展农机帮扶,及时解决农民遇到的难题。同时,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严格落实“一车一员”制度,机收会战期间实现了农机安全零事故。

  丰收更丰产 农民笑开颜

  全市小麦亩产预计534公斤,总产预计19.22亿斤

  农民种植小麦,优质和高产到底能否兼得?丰收和丰产能否两全?

  “亩产778.9公斤,再创黄淮麦区强筋优质小麦高产佳绩!”近日,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等单位的8名专家对永城市绿佳种植专业合作社连片区域化种植的强筋优质小麦“丰德存麦5号”进行现场实打验收,也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答案。

  陈集镇侯建理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种植的“百农4199”“百农1860”最高亩产1450斤;位于裴桥镇的永城市绿肥原种厂种植的“周麦27”最高亩产1512斤;新桥镇春光家庭农场种植的“郑麦22”最高亩产1350斤……如今,优质小麦品种已经在各个乡镇的试验田里试种。试验田里,承载着丰收希望的麦穗不负众望,表现不俗。

  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广,今年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达100%,“百农207”“周麦27”“郑麦7698”“新麦26”等主推品种面积占95%以上,种子包衣、平衡施肥等主推技术落实面积大,全市药剂拌种面积占96%以上,配方施肥与前氮后移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85%以上。

  2019年,我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念,坚持“稳面积、保总产、促优质、增效益”的总体思路,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优质强筋、富硒小麦专种、专管、专收、专储、专用,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优质小麦生产为重点,选择产业基础好、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示范带动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向周边辐射,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生产,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努力打造成种植业转型升级的样板。

  “今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18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面积60万亩。在生产上,通过综合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选用优良品种、精量适期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强化应变管理等增产措施,战胜了冬季偏高的气温、持续的阴雨寡照、病虫害发生严重等多种不利因素,丰收来之不易。”据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田冲介绍,2019年,我市小麦总体优于去年,小麦三要素呈现一高二平的特点,即亩穗数高,粒数和千粒重持平。

  扛粮食重任 守安全底线

  实施“3030”优质麦工程,规模化区域化种植6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

  粮稳天下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夏粮的丰收,不仅凝结着广大农民的汗水,也体现出市委、市政府落实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决心。

  永城是河南省产粮大市,主产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油料作物大豆,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70余万亩,年产小麦18亿斤左右,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面粉城”,被国家质检总局定为“全国知名品牌小麦粉创建示范区”,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小麦粉地理标识原产地,2017—2018年度荣获“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四优四化”和优质小麦“四专”工作,为我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提供了有力遵循,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调优粮食种植结构,扣好第一粒扣子,解决“种”的问题。自2017年起,我市实施了“3030”优质麦工程,即规模化区域化种植6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其中强筋小麦30万亩、富硒小麦30万亩。专业种植化覆盖率由2013年的5%提高到今年的39.5%。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做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播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销订单、统一优质优价的“八统一”。

  建立代收专储机制,扣好第二、第三粒扣子,解决“收”和“储”的问题。由农业部门核发优质小麦田间鉴定证书;东方粮油公司根据国家托市价,核算出普通小麦的价格和优质小麦的价格,并向种粮农户公示;中储粮永城粮库腾出专用粮库,确保优质专用小麦专收专储。这一模式既解决了粮食加工企业的资金和仓储问题,又能保证优质小麦的及时收购和销售。

  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流通方式和市场交易机制,面粉企业与粮油贸易公司签订订单,去年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每斤优质麦补贴5分钱,用于收购环节的补贴,分别补贴售粮农户3分和收购企业2分。通过种植、加工优质麦,农民直接增收3000万元,企业产值增加1.62亿元。

  除此之外,我市坚持“从基地到餐桌”的发展模式和绿色循环理念,引导各类粮食企业不断加大创新突破和科研力度,注重提高原料综合利用,初步形成了粮食产业的大循环、全利用、可持续发展。目前,永城小麦除农民自留外加工转化率100%,玉米、大豆原料综合利用率均达98%以上。

  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落实,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具有永城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正在朝着未来清晰铺展。(文/图  记者何燕子)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