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乡镇快讯>详细内容

小麦纹枯病进入盛发期,怎么防治?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22 08:41:00 浏览次数: 字号:[小]   [大]

  

  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日前,一场降雨为小麦生长补充了水分,但此时正是小麦病虫害的多发期,我市农业专家提醒广大农民朋友,雨后更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你看这个根部,病斑两面都有橄榄色霉层,纹枯病症状十分明显。”4月20日,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田冲在演集镇开展苗情调查时对记者说,近期,我市麦田有叶尖、叶缘、片发干发黄现象,多是发生小麦叶枯病造成的。

  据市植保部门调查,纹枯病病田率20%,全市麦田发病面积约35万亩,该病还将进一步扩展蔓延和加重,必须立即开展施药防治。小麦叶枯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年份减产5%—20%,严重者减产50%以上。

  小麦叶枯病主要在小麦成株期发生,可危害叶片、叶鞘、茎秆、穗部。发病开始表现出小的不规则形叶斑,但病斑受叶脉限制,趋于纵向发展,随着病害的扩展,在病斑中部变成淡绿色,多个病斑联合常使叶片枯死。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是病斑的分生孢子器,通常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扩展,严重者全株叶片变黄枯死。

  根腐叶枯病,初发生时,中下部叶片上出现小褐点,逐渐发展成椭圆或梭形褐斑。病斑两面都可产生橄榄色霉层,穗上亦可发病,初呈水浸状病斑,类似赤霉病初期症状,后期在发病小穗上产生浓厚黑色霉层,并引起麦粒胚部变黑成为黑胚粒。

  链格孢叶枯病,前期叶片出现长卵形、椭圆形褐色斑点,进而扩展成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病斑,周边有亮黄色晕圈。

  壳针孢叶枯病,初期在叶脉间出现黄色纺锤形病斑,后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褐色大斑并连成条纹,使叶脉呈黄绿色,严重时呈水渍状长条,叶片逐渐变枯,叶片布满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病斑从下部叶片逐渐向叶鞘、茎秆、穗部发展。

  雪霉叶枯病,病斑多在旗叶和倒二叶的叶片、叶鞘上,病斑较大,呈暗绿色水渍状。

  细菌性叶枯病,在旗叶上开始发生小形水浸状灰绿色斑点,后扩大成不规则褐色至黄褐色大斑,严重时整个叶片变黄枯死,在有露水或雨后病斑上可以看到细菌溢脓。

  田冲介绍说,叶枯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小麦生育的中后期易遭受高温高湿气候,为该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通常在4、5月份发病。冬麦区病菌在小麦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夏,秋季侵入麦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病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进行再次浸染。尽管多数叶枯病病菌在小麦整个生育时期均可危害,但抽穗、灌浆期发生较重。

  链格孢、壳针孢、根腐引起的叶枯病一般于4月上旬小麦孕穗期开始发病,扬花期盛发;雪霉叶枯病在抽穗期始发,灌浆期盛发,对产量影响较大;其他类型叶枯病在小麦抽穗前后发生,在小麦田间上述叶枯病常混合发生。

  在农业防治方面,田冲建议,一要合理密植,推广小麦精量播种。播种量过大,导致小麦群体密度过大,易引起叶枯病发生流行。二要适当推迟播期,推广春性、半春性品种适当晚播,可减轻病害发生程度。三要加强水肥管理,增加麦田磷、钾及有机肥施用量,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合理控水,促进小麦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建议施用有机肥。

  在化学防治方面,田冲为农民群众开出三副“药方”。配方一:5%氨基寡糖素10毫升+37.5%戊唑·咪鲜胺悬浮剂40克+10克硕丰481+植宝素10克+漓子氮150克;配方二:50%氯溴异氰尿酸30克+30%戊唑·福美双粉剂60克+天丰素10克+植宝素10克+漓子氮150克;配方三:5%噻霉酮微乳剂30克+32%烯唑·多菌灵50克+10克硕丰481+植宝素10克+漓子氮150克。在病害发生流行初期,每15公斤水加入,隔1周喷施1次,喷施防治2—3次。(文/图 记者 何燕子)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