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图片新闻>详细内容

农技专家地头出招 田间管理正当其时——我市扎实开展雨后秋作物田间管理工作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12 09:03:12 浏览次数: 字号:[小]   [大]

  进入7月,降水不断,侯岭街道亚飞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亚飞每天都要到地里看看玉米长势,“土地就是咱农民的命根子,眼看着长势不错,心里也就有底了。”

  夏收以来,我市持续晴热高温天气,旱情持续发展,全市上下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抗旱保苗工作,近期连续的降雨过程更是让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秋作物喝了个够。

  7月11日上午,亚飞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的1000余亩农田里,一望无垠的青绿色玉米植株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毯。6月4日至10日,张亚飞在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指导下,借力我市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在田边安装10余套水肥一体化滴灌装置,利用气吸式导航精密精量播种机实现种肥同播和滴管同铺,适时抢种了玉米并同步增墒。如今玉米已经90余厘米高,随风摇曳,长势喜人。

  这会儿,张亚飞正带人满地头清理水泵滤网内的泥沙,满脚泥巴的众人正好迎来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魏玉洁、韩海军等农技专家来此现场查看玉米长势,指导雨后秋作物田间管理。

  “地块最近被雨水浸透的时间太长了,我担心滋生细菌、发生虫害。”张亚飞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农技专家们蹲在地里,扶住一株株玉米,轻轻剥开叶子,仔细扒开泥土,根茎非常干净。“目前看,地里没啥事,化学除草、化控作业情况较好,后期加强管理就行。”魏玉洁的话给张亚飞吃了一颗“定心丸”,并为他开出了“良方”,“玉米现在正处于拔节期,要注意根据底肥施用量进行滴水冲肥,每亩纯氮量控制在8公斤左右,并加强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与亚飞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地块一路之隔,是侯岭街道张井村流转大户韩流安的地块。受限于农田失墒严重和抗旱设备缺乏,直到6月18日,韩流安的近千亩玉米才陆续种上,比往年足足晚了半个多月。他多年来虽善于田间管理,对玉米长势把握得很稳,但这种特殊情况也让他心里没底。

  “前段时间,这块地苗稀得很,现在长势才提上去。”韩流安带着农技专家们来到地头上逐块查看,地块中的玉米多处于3—5叶期。

  “虽然长势比较缓慢,但苗情还不错,虫害较少,杂草也不多。”仔细查看苗情、虫害、杂草等情况后,韩海军给出结论,这算是当地玉米长势最差的地块之一,应该加强田间管理,促苗迅速转化升级,“3—5叶期正是打苗后除草剂的最佳苗龄,要结合杀虫剂、杀菌剂进行‘一喷多防’,并在7—9叶期选择合适的调节剂科学开展化控作业”“要以防治咀嚼式口器地上害虫、杂草为主,兼防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地下害虫,做到杀虫与杀卵相结合,尽早防治,把害虫消灭在低龄时期”……

  “多亏专家们经常到地里来指导,不然真耽误大事儿。”韩流安对农技专家的建议非常认可并乐意采纳。

  “近期,我市出现3次大范围降雨过程,旱情于近日得到彻底解除。但受夏播期间持续干旱影响,我市秋作物播期较长、长势不均。”魏玉洁介绍,特别是6月21日后抢墒播种的玉米尚处于3—5叶期,6月初夏收后抗旱抢播的玉米已进入拔节期,苗情较为复杂。据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对我市新桥、马桥、演集、陈集等乡镇玉米田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市玉米虫害偏重发生,平均虫田率88.9%,单株有虫最高达8头。虫害以甜菜夜蛾、棉铃虫、玉米螟为主,主要是低龄幼虫啃食玉米叶片;地下害虫、蓟马、蚜虫、飞虱等危害较轻。若不尽早防治,有可能造成玉米减产或绝收。

  “虫害较重的原因是6月份天气持续干旱,玉米抗旱播种,播期差异较大,导致玉米出苗不一致,成虫迁飞至出苗较早的玉米田产卵,造成集中危害。”韩海军介绍,目前来看,全市玉米虫害较重、病害较轻、杂草基本出齐,“杂草主要有自生麦苗及不同种类的禾阔叶杂草,但因为干旱原因,当前草量较往年偏少。”

  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建议,在虫害防治上,虫螨腈、虱螨脲复配或甲维盐、茚虫威加高氯、噻虫嗪复配,可杀死咀嚼式口器低龄幼虫及虫卵,同时兼防地下害虫及刺吸式口器害虫;甲氧基虫酰腈、茚虫威复配,对于防治大龄咀嚼式口器幼虫效果比较好。

  杂草化学防治上,可选用烟嘧磺隆、莠去津复配或硝磺草酮、烟嘧磺隆、莠去津复配。常年使用烟嘧磺隆、莠去津的地块,杂草已经产生抗性,可选用硝磺草酮、烟嘧磺隆、莠去津复配。播期较晚还未化学除草的地块,要选择晴好天气在玉米3—5叶期进行化学除草。

  “夏季气温较高,施药时应注意避开高温,可选择晴天的上午10点前,或下午6点后施药;阴天可全天施药;避免降雨前4小时施药或大风天气施药。”魏玉洁强调,玉米杀虫与除草不主张混合喷药,除草剂更不能与有机磷农药混施。除草剂要严格遵照要求使用,不可超量使用或重喷。特别是除草剂与菊酯类农药混喷,应避免药液灌心,易产生药害,要注意二次稀释。

  农情连着粮情,粮情连着民情。近期以来,我市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组织市乡村三级农技人员把田间地头作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现代农业的科技助农主战场,通过农技人员与农民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根据作物苗情、土壤墒情等实际情况,推动做好雨后玉米、大豆等秋作物的田间管理,科学落实水肥管理措施,抓好病虫害防控,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文/图 记者 张 朋


终审:梁书磊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