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图片新闻>详细内容

金秋收获正当时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10 08:43:00 浏览次数: 字号:[小]   [大]

  

  演集镇韩寨村玉米喜获丰收。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金秋十月,收获正当时。

  眼下,遍地金黄的玉米、大豆,凝聚着农民一年的辛勤汗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旱涝自然灾害的双重侵袭下,今年的丰收实属不易。眺望希望的田野,特殊之年的五谷丰登,让永城端牢饭碗的底气更足。

  战“疫”加抗灾 丰收来之不易

  “今年,我市粮食生产并不一帆风顺。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冲击,也给不误农时搞好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洪涝灾害、重大病虫害等灾害让粮食和农业生产面临多重挑战。”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立峰告诉记者。

  虽然如此,市委、市政府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号召,在农业生产中采取了一系列特殊举措,环环紧扣,抓紧抓实抓细粮食生产。在春耕备耕、“三夏”生产、秋管秋收等关键农时唱响“四季歌”,农业专家们一个区域一个区域调研农业生产情况,一个乡镇一个乡镇指导农业生产。针对今年农业灾害偏重发生的情况,市农业农村局提前在《今日永城》、永城电视台等媒体发布预警信息,及时落实防灾减灾措施,最大限度减轻了病虫危害。

  “今年的玉米棒大籽饱满,估计一亩地能产1200多斤,玉米产量和价格都比去年好一些。”正在帮助村民秋收的陈集镇刘楼村村委会主任刘建华兴奋地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缺人工、缺农资,关键时刻政府开辟‘绿色通道’,农药化肥送到地头,老百姓都感谢政府时刻把农民的收成记挂在心上!”

  面对严峻挑战,永城百万农民辛勤耕耘,换来沉甸甸的收获。近日,新桥镇新桥村新全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新全正在全力抢收抢种,确保颗粒归仓。他说,今年不仅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战胜了涝灾和病虫害,丰收来之不易。

  机械化收割 省时又省心

  国庆假期,走进高庄镇葛店村,乡道两旁广袤的田野遍地金黄。4台玉米收割机在农田里一字排开,摘棒、剥皮、粉碎秸秆一次完成。伴随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丰收的农田里,看到的多是忙碌的机器,很少看到农民。

  如今的秋收,玉米从种植、收获、剥皮到秸秆还田、土壤深松,几乎用不到太多人工。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让农民秋收省时又省力。

  “以前,秋收是最累的,一到秋收都忙得不得了,玉米都是用手一个个掰下来的,一个人一天最多收一亩地。”城厢乡南郝村农机手陈双进望着刚刚收完的一块玉米田回忆道,“现在,玉米从播种到收获全都是机械化,一亩地不到半小时就能完成,再使用深松整地机,一次就完成了土地的深松整地作业,这都是人工无法做到的。”

  近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持续提高,全力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当前,我市“三秋”生产从南向北、自东向西全面展开,共投入各类农机具5万余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500台,小型拖拉机21000台,联合收割机220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260台,秸秆还田机3200台,旋耕机4900台,深松机530台,播种机15600台。截至目前,已机械化收获玉米98万亩,玉米机收水平达到95%以上,机耕面积153万亩,机耕率达到100%,小麦播种面积11.6万亩,机播水平100%。

演集镇李楼村800亩花生等待收获。

  选育“金种子”夯实丰收基石

  为加快大豆、玉米等秋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引导农民科学选种、科学用种,推进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秋收前夕,市农业农村局举行了2020年秋季农作物品种展示现场观摩点评会,50多名农业专家及农技人员深入薛湖区域站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田,观摩了30余个玉米、大豆高产示范品种,并为农民现场讲解各类作物的生长习性、种植特点等知识。

  通过试验示范对比,综合特性及产量表现较好的大豆品种有菏豆20、菏豆33、周豆25,玉米品种有盈丰938、蠡玉265、金赛501、中科玉505、裕丰303……这场观摩只是我市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秋收时节,位于演集镇李楼村的广袤农田里,农民正在为次日收获花生做翻晒准备。“今年花生真好,粒大饱满,保守估计一亩地能收600多斤,跟去年不相上下!”该村种粮大户李红光的父亲李老汉自豪地展示着儿子种植的花生。

  今年是李红光带领村民种植花生的第四个年头,也是花生为村民带来丰厚收益的第四个年头。四年前,李红光以800元/亩的价格承包了500亩农田种植花生、小麦等粮食作物,第一年种植的花生就喜获丰收,赚了近30万元。今年,他将村内10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种植800亩花生和200亩中药材。

  “要说花生高产的秘密,还离不开咱市农业农村局推荐的良种。今年,我种植的‘豫花16’品种表现不俗。与玉米、大豆相比,种植花生省时省心,秸秆直接还田,节省了劳动成本,再加上良种补贴,每亩效益要比玉米、大豆高出300元。”李红光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优质花生作为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增长迅速。自2017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市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00多万元,支持发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先后实施了“15152”工程、“1006”工程、“3030”工程、“10010”工程,花生单产、总产均大幅提升。(文/图 记者 何燕子)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