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永城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4114810015/zfbgs/20220309701500000788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2-09-15 有效性: 有效
文 号: 所属主题: 区域规划

关于印发永城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15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单位及驻永企业:

  《永城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永城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28日

  永城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结合《永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完成《永城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主要阐明了“十四五”时期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行动指引,是编制全市服务业领域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永城市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扩大总量、拓展空间、优化环境、提升能级”为总要求,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举、存量升级与增量培育并重、生产需求与生活需要兼顾,促进商贸环境进一步改善,推动服务业集群式、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覆盖城乡的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度提高,城区现代化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1.服务业占比日益提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1%,高于GDP增长3个百分点,服务业呈上升趋势。202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89.24亿元,同比增长9.2%,对GDP的增长贡献率12.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20年达到44.15%,较2015年提高了9.16个百分点,较2015年增长7.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并重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服务业成为永城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主要支撑。

  表1  永城市“十三五”时期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注:根据《永城市统计年鉴2015—2020》整理。

  2.新兴服务业平台加速形成,总部经济效应日渐凸显。通过引进有影响力的新兴服务业项目,有力促进了新兴服务业发展。以商务中心区为承载,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创意设计、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总投资32亿元,集创新创业办公区、企业总部、金融科技中心等多领域联动的智慧化、数字化城市综合体创本城市之星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以商招商。积极从万达商业、太平洋商管和深圳万德商业等国内知名商业招聘高管,组建专业的招商、运营、策划团队,项目招商率已达85%,签约品牌有开元名都大酒店、上海百富茂、深圳胡桃里、开元假日婚庆酒店、华为旗舰店、苹果旗舰店、老庙黄金、利郎男装、报喜鸟以及多家知名餐饮、童装、名表珠宝品牌。另外,人才公寓、永城市文旅产业园(汉风小镇)、国荣大厦、九鼎商都酒店、永城市颐和医养康复中心建设项目已签约;物流园区项目、君辉电子商务项目洽谈正在积极洽谈。其中人才公寓、永城市文旅产业园(汉风小镇)项目已开工建设。

  依托省发展改革委批复的省级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以电子商务和冷链物流为主,重点建设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机械装备物流、电子商务等项目,构建外联内通、便捷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打造集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交易展示、科技研发、物流总部、商务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物流园区。

  3.载体建设实现突破,消费市场趋于活跃。累计建成大型商场超市6处,其中大型地下商场4家,落地永城的电子商务企业达到300余家,电子商务企业已在河南省电子商务备案63家示范企业,完成永城市级电商企业备案56家。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分拣中心1个、高标准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30家、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430家、电商进社区服务网点125家,实现乡镇电商服务站全覆盖。在全市乡镇(街道)建成电商扶贫驿站78家,打通了农产品上行渠道,全市特色农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内蒙古、哈尔滨等城市。2021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314715万元,网络零售额207411元,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预计实现10300万美元。永城市电商物流园已投入建设,占地120亩,其中5000平方米冷链仓储、4000平方米分拣中心,跨境电商及电商直播基地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预计2021年底建成,运营后将高效发挥分拣中心衔接功能,集现代化智能生鲜分拣、工业品分拣中心,实现面向终端的高效率加工与物流、冷链物流配送仓储分拣配送中心,有效服务电商企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春风十里”电商直播平台开通运营。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4亿元,线上消费保持较好增势,全年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49.3%。

  4.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服务领域改革力度加大,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营改增”全面实施,旅游、内贸流通体制、科技金融、文化科技等领域改革试点加快推进。相继制定了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出台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措施。落实服务业与工业“水电同价”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服务性收费。设立服务业股权投资、文化产业投资等产业专项基金,有力扶持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按照“横向协作、上下衔接”的要求,完善服务业发展领导机制,健全服务业工作机构和网络,明晰部门职责,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工作合力。

  (二)“十四五”发展宏观环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现代服务业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作出更大贡献、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要求永城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开放创新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服务业在全球跨国投资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我国加快推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同时,以信息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也催生了众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服务业向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互动式方向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十四五”时期,永城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加快开放步伐、加大创新力度,提升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整合能力,展现永城服务业担当、贡献永城服务业力量。

  从国内看,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要求永城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我国将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成为重要内容。同时,我国正向高收入国家稳步迈进,将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被充分激发。“十四五”时期,永城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做好专业化高端化服务,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高品质多样化服务,全面提升永城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从省内看,省委明确“支持永城等县级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商丘市委明确支持永城建设商丘副中心城市,让永城真正承担起商丘的第一项指标、第一张面孔、第一面旗帜的重任使命。永城实体经济发达、科技水平较高、人才资源富集、消费市场巨大,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规模较大的制造业集群,先发先行优势明显。同时,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交汇,永城迎来在更大范围、更多区域、更深层次的协同一体化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永城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主动、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为永城加快建设商丘副中心城市、打造中等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上,“十四五”时期,永城服务业规模增长和结构优化仍有较大潜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将为全市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大市场需求,服务业发展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提升期。同时也将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对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国内外先发城市,永城服务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一是服务供给质量亟待提升,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不足;二是服务业主体不强,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不多,高端服务业企业缺乏;三是服务业改革仍需加力,“三新”经济能级不足,数字服务竞争力不强。

  (三)未来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虽然“十三五”期间永城市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但面向“十四五”,永城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突出短板,面临严峻挑战。

  1.服务业规模不大、结构不优,不适应未来发展要求。“十三五”以来,永城市开始进入结构升级、功能优化的发展新阶段,服务业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态势。但与未来发展要求相比,仍显规模不大、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要素配置能力较弱。

  从经济演进趋势看,二三产并重的格局从2010年才开始出现。从内部结构看,虽然近几年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但房地产、批发零售等产业占比仍然较高,而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占比较低。

  2.内需动力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十三五”期间,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出现负增长。消费疲软,对未来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弱,不仅拖累全市未来产业升级、动能转换,而且加大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风险。

  表2  永城市2015—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注:根据《永城市统计年鉴》整理。

  3.消费市场发育不充分,消费供给难以满足消费需求。永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既有中心城区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也有自身消费市场发育不充分,服务业规模小,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消费供给难以满足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的问题。从商业中心建设和设施布局看,永城的商业中心及大型商业设施集中在新城北部,门类繁多、业态丰富,已发展成为区域性消费中心。新城南部缺乏大型商业设施和商业活动中心,教育、文化、娱乐、健康、休闲等高端服务业也不发达。

  4.服务业内部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全市房地产、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仍占较大比重,且基本是为市内居民、工业企业提供服务。代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但规模偏小,没有成为支撑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另外,服务业企业经营规模小、集中程度低,缺乏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型企业和消费平台,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存在企业少名牌、服务无标准等现象。

  5.新型城镇化质量不高,综合服务功能亟待增强。由于历史和区位等原因,永城市市政设施配套水平仍然不高,科教文化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服务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相辅相成的互动效应较弱,郊区化特征明显。市政道路、地下管网、亮化、绿化等市政配套设施的覆盖率、人均占有率水平较低,城区现代化品质亟待提升。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商丘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商丘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三个一”发展目标,聚力“1267、3510”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开放创新、融合发展,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发展质量,锚定永城市建设商丘副中心城市、打造中等城市目标,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推动城区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努力把永城市建设成为豫东地区双循环重要节点。

  (二)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总量进一步扩大的同时,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基本建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康养教育与产业基地、豫东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商业中心、都市圈物流重要节点和休闲旅游首选地。

  到2035年,形成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创新和内需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多元化和多层次服务供给更加充分,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区域性文化消费中心和双循环重要节点基本建成,成为服务经济主导、公共服务充分、文化生活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安全的现代化都市区。

  1.服务业发展达到新水平。“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2.结构优化实现新突破。“十四五”时期,科技信息、现代物流、现代旅游、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金融、科技研发、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初具规模,商贸、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业品质提升,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融合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初步形成,创新主导和内需拉动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

  3.区域性文化消费中心形成规模。“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务商业设施,打造一批服务业发展新平台、新场景,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服务业有效供给充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商业中心、会展中心、文旅中心和城市物流配送港基本建成,消费中心功能基本完善,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10%的年均增长速度。

  4.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创新创业、行业自律、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商贸、物流、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投资、贸易便利化取得新进展,对外交流更加广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基本建立。

  5.城区更加繁荣。到2025年,新型城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城市空间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更加合理,现代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体系更加完善,智慧城市建设初具规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现代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服务业与制造业、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人口实现较大增长,实现新型城镇化带动服务业、服务业赋能城镇化的良性循环。

  三、强化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城区交通、创新、金融、文化等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盯建设商丘副中心城市、打造中等城市发展需求,加快培育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面向豫东地区、服务中心城市的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门户枢纽功能,助力建设内联外通中央活力区。依托中心城区四省结合部交通枢纽优势,抢抓我省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布局和建设机遇,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全链条物流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三洋铁路(永城段)和国家、省布局的高速公路网永城段建设,重点推进国省道、县乡道提档升级和乡村交通网络建设,抓紧推进连霍高速(永城段)拓宽、连霍高速芒砀山站扩建、通用航空机场、沱浍河航运等项目建设,打造高铁、公路、航空、水运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二)提升要素集聚功能,建设具有引领效应的头部城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创建有利于高端要素集聚流动的政策优势和营商环境,加快建设一批市级以上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孵化器,发展一批创新产业园区和“双创”示范基地,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带头人和创新创业人才,做大做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全市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优势,形成引领型的头部效应。

  (三)培育金融贸易功能,建设北岸城区协同发展增长极。立足服务建设商丘副中心城市、打造中等城市需要,着力推进金融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不断扩大金融产业规模,拓展金融资本市场,搭建金融要素交易平台,发展财富管理、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以商务中心区为龙头,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引进和培育高能级的投资贸易市场主体,大力发展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各类贸易,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贸易综合竞争优势。

  (四)扩大消费功能,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发展区域性专业市场、批发市场,推进传统商品市场向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分拨中心、结算中心转变。培育形成一批十亿、百亿级商贸大企业,构建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新格局。加大商圈、商街建设力度,建设区域性休闲购物中心。合理布局星级酒店、宾馆、咖啡店、特色餐饮街,营造国际化的消费环境。加快发展方便居民生活的社区便利店。强化消费创新引领功能,重点发展中高端消费,积极引导名企入街、名品入店,以品牌消费带动中高端消费。重点关注新生代消费,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生态,开展时尚主题活动,使商圈从单纯的购物场所变为体验、社交的中心,形成消费的时尚引领效应。重点推进商业、旅游、文化、休憩、体育、会展的跨界融合,营造多业态、多领域融合的消费生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五)厚植红色文化功能,建设历史文化城区。依托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淮海战役歼灭战纪念馆、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旧址、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鲁雨亭革命烈士纪念馆以及永城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搭建一批主题突出、群众喜爱的教育阵地、活动载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六)优化公共服务功能,建设便捷舒适的宜居城区。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推进老旧小区水、电、气及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打通市政基础设施“最后一米”,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品质。制定产城文商比例合适、公共设施配套完善的街区设计导则,统筹安排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缩小社区菜市场、便利店、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养老、物流配送等服务半径,打造“15分钟生活圈”,建设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共享社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教育优质化、均等化,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场馆开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压实责任,分步实施,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

  (一)重视发展科技服务业。

  1.明确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会计审计、咨询评估、法律服务、商务服务、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转型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支持食品、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行业龙头企业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领域,发展定向开发、链条系统集成、共建共享技术平台等服务。

  2.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大力发展创新引领型平台载体,抓紧建成集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联盟、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平台机构于一体的创新大厦,加快“产学研”“银证企”战略联盟、“双创”基地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科技创新平台30个、农业科技园区4个,建设星创天地、众创空间和各类孵化基地10个。鼓励大型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向创业者提供技术服务,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着力推动重大产业技术平台开放共享,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手段,促进平台资源与企业有效对接,提高平台资源服务支撑产业创新的效能。加快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双创”行动计划,支持发展面向大众、服务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数字产业园、“双创”基地和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高效推进材料化工、智能制造、智能印刷、高端智能铸造、机器人、白酒智慧酿造等科技型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协同布局金融、物流、电商、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实行“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基金+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模式,推动“二次创业”跨越发展,更好地发挥各类技术创新平台机构、产业创新中心、企业孵化中心、工业互联网应用中心和开放合作高地的集聚辐射、引领带动作用。

  3.完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建设国家级双创中心,引进国际国内优质创新资源,推进孵化机构提质增效,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全孵化链条式的创新创业载体。引导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建成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等新型孵化器。加快推进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政府投资、院地校地合作、民营资本投入等多种类型孵化器并存局面。围绕主导产业设立专业孵化载体,发挥产业园、技术转移中心、创客学院等产学研促进平台转化作用,引导孵化器继续向平台化、专业化发展。支持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开展创业辅导,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和科技基础设施向创客群体和中小微企业开放。

  4.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水平。重视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带动全社会知识产权成果产出。支持企业提升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能力,以技术创新推进品牌与商业模式创新。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知识产权集聚,形成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完善行政保护、司法保护、自律保护互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违法侵权企业档案,将违法失信行为纳入社会信用监管。强化知识产权申请服务。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绿色”通道,按有关规定提供专利申请加快、维权援助、人才培养和费用减免等服务。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专利导航工作,培育建设一批知识产权强企。

  (二)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

  1.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坚持引进外源与吸引内源企业总部并重,服务好现有企业总部,加大对科创总部、贸易总部及区域性总部、中小企业总部的吸引力度,努力将优势企业培育成为区域性总部。在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区域性总部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等职能性总部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引进央企在我市设立具有总部性质的机构,引进北京、上海、浙江、深圳民营企业总部,培育“总部沃土”品牌,打造豫东最具活力的总部经济生态圈。

  2.培育壮大会展产业集群。突出永城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以面粉、食品为重点的商务会展业,打造区域性专业性会展品牌。利用芒山高铁、高速公路、国家5A级景区优势,高起点规划,高规格设计,高质量建设会展载体。打造以会展企业总部、会展创新孵化、会展技术创新、主题产业展示为主要内容的会展中心。拉长展览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强化展览“产业链”中展会、展馆、配套服务三大环节的专业服务能力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的展览商务体系。促进展览业与配套产业联动发展,做大装饰装修、信息咨询、广告宣传、物流配送、宾馆酒店、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和发展数字多媒体、专业展览技术、展程服务、专业平台等展览新业态。优化消费环境,创新商业模式,推进商务、商贸、旅游、文化等多业态融合发展。

  3.发展多样化专业服务。围绕法律、人力资源、财务、设计策划、商务咨询、广告等提供专业化、特色化服务,建立集信息咨询、投融资、人才中介、技术评估及成果对接、市场调研、专业培训、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细分领域构成的中介咨询服务体系,形成企业合作协同、产业链相互融合的发展局面。突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优势,鼓励发展高级人才寻访、素质测评、服务外包、管理咨询、网络招聘、薪酬管理、人事诊断等新兴业态和产品,提供“专、精、深”服务。法律服务行业严格落实律师行业奖补政策,举办青年律师发展论坛,吸引区域外大所强所、优秀法律服务人才落户永城,推动行业提质扩容。建立健全评估标准和服务流程,积极拓展评估服务领域,推动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土地评估等评估服务健康发展。

  (三)巩固提升现代物流业。

  1.优化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加快建设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集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系统平台和互联网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性智能物流服务体系。谋划推进国家粮食储备中心、国家2000万吨级煤炭储备基地、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北国有汽运物流港、城东国有汽运物流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汽运物流港、城西国有汽运物流港、汉源国有汽运物流港为主体,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供应链整合能力、引领行业发展的骨干物流企业,打造豫鲁苏皖交界区域现代物流枢纽基地,全面提升物流组织通关服务现代化水平。夯实基础,厚植优势,促进产业供应链组织优化升级,通过构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供应链联盟,从原料采购、加工制造、联合销售、物流运输等各个环节相互联合,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形成多方位的、目标导向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带动区域产业协同联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加快推进电商产业物流园区冷库项目和生鲜农产品分拣配送中心项目建设。支持农产品产地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冷藏冷冻、流通加工冷链设施。规划建设3—5个先进冷链物流中心,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冷链物流企业,建立从源头至终端的冷链物流全链条质量监管机制。加快现代邮政快递服务网络工程建设,构建“服务同网、信息互通”的邮政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快递物流园智能化改造,完善标准化交易专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检验检测中心等设施,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把快递物流园建设成为区域仓储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

  3.积极谋划发展临港物流枢纽经济。积极融入全省“临港经济”战略,加强沱浍河陆水集成型航运物流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与公铁物流有效衔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铁转水”“公转水”,畅通通江达海通道,创建豫东区域多式联运枢纽城市。加快建成临港产业园、铁路物流园、钢铁、煤炭、建材、粮食等大宗商品仓储物流园、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等工程,提升汽车物流园功能,吸引龙头企业布局区域总部、运营中心、分拨中心,建成豫东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和临港产业集聚平台,形成要素集聚、功能集成的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代理产业协作体系,对接国内国际港口集疏运网络,实现水陆联运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大宗商品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仓储转运物流、快递物流、城乡配送,把临港物流发展为新的增长点。

  (四)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

  1.完善金融产业体系。支持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等主要金融行业充实机构、做大业务。进一步提高金融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带动作用。抓住国家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机遇,引进和培育非银行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吸引国内知名基金公司在我市设立基金,积极引进科技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兴业态链条,推动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商业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各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做大做强。

  2.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市内金融机构设立供应链金融专营部门、事业部或特色分支机构,探索为不同类型企业服务的专门供应链金融模式。依托银行机构、创投风投机构、融资租赁机构、商业保理机构、融资担保机构、民间融资机构等金融业态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创新供应链金融发展。鼓励小微企业通过金融交易市场依法依规开展供应链金融资产线上交易,加快供应链金融资产流转,提高资产流动性。

  3.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大力实施“引金入永”工程,力争更多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吸引商务服务企业、金融培训机构、经纪公司、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咨询服务机构、典当拍卖机构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在我市建立企业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引入国内知名的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入驻,打造基金产业基地;通过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及投资管理公司孵化出若干小型金融公司,打造金融孵化基地。激励和督促金融机构落实普惠金融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构建金融创新平台、财富管理平台、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支持开展再贷款再贴现业务。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维护金融债权,妥善处置非法集资和互联网金融风险,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4.鼓励金融创新。以企业信用体系为基础、科技风险准备金为支点,构建信贷资金、股权资本、多层次资本市场协同促进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引导金融资源向产业高端和科技前沿领域配置,推动产金结合。加强行业辅导指引,引导机构合规运营,加快国内风险投资基金、新型金融机构引进和培育,打造银行、证券、保险、财富管理机构等全业态金融机构集群,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产业互动发展。建立完善区域性金融债务风险化解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机制,预防区域性金融风险。

  五、提升生活服务业发展质量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消费升级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机遇,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品质、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

  (一)促进商贸服务业繁荣。

  1.活跃商品流通。依托航运、高铁、高速公路枢纽优势,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枢纽和城市物流集散分拨中心。发展区域性专业市场、批发市场,推进传统商品市场向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分拨中心、结算中心转变,培育形成一批十亿、百亿级商贸大企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品质生活需求为目的,大力发展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商贸服务产业。顺应信息化和大众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支持直播电商、社群电商、“小程序”电商发展,不断探索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关注新生代消费,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生态,开展时尚主题活动,使商圈从单纯的购物场所变为体验、社交中心,推进商业、旅游、文化、休憩、体育、会展跨界融合,营造多业态、多领域融合的消费生态,形成消费的时尚引领效应。

  2.提升商业设施现代化品质。建设大型休闲购物中心、人文气息浓厚的开放式体验型购物街区,加快改造传统商业设施,吸引国内外品牌店、专卖店入住,打造网红拍照圣地、创新主题体验馆、都市时尚生活实验室。合理布局星级酒店、宾馆、咖啡店、特色餐饮街,营造国际化的消费环境。积极引进永旺等大型超市,加大连锁总部、主力品牌店、智慧化新零售等新兴商业项目引进,加快发展方便居民生活的社区便利店。完善以铁路公交、公交换乘站点为枢纽的网络化交通体系,提升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强化片区内交通设施与商业消费空间的互联互通。

  (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突破。

  1.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会展、商务、旅游等深度融合,不断做大影视文化、大众娱乐、产品设计、广告包装、会议展览策划、音乐表演、营销策划等产业规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汉风民俗文化,太丘、时庄民俗文化等独具风貌的地方民俗文化紧密互动,打造乡村记忆、地域文化特色品牌。建设一批艺术文化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创意社区,打造多形态的体验式“众创空间”,形成文化创意氛围浓厚的功能街区。加强国内外文化艺术院校的推介与合作,在艺术产品研发、设计、制作、交易、展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2.加快发展体育服务业。大力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创建全国全民健身运动模范市为抓手,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重点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激发体育消费活力,加速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服务体系。培育和引进一批体育服务业品牌企业,壮大体育服务业规模。积极引进举办重大专业赛事,打造多层次品牌赛事体系,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等行业深度融合,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建设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群众体育名城。

  (三)鼓励康养服务业做大做强。

  1.创建国家级康养产业基地。实施康养基地建设工程,依托我市康养、文旅等资源,打造集康养旅游示范区、康养小镇、森林康养基地于一体的国家级健康旅游示范区;实施康养业态融合工程,发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养生养老等业态;实施医养康养结合工程,建设一批全国医养型健康养老示范基地、中医医养型示范基地、医养结合知名品牌。

  康养制造行动。实施康复辅具制造行动,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和回收再利用服务试点,开展产品展示、技术指导、服务培训、产销对接等活动;实施老年用品创新行动,建设一批康养产业制造园区,建立老年用品产业链。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健康服务资源,支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深化合作,鼓励城乡医疗机构将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延伸至家庭,建设老年健康综合管理试点示范社区、医养结合示范街道。

  2.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康养产业。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兴办医疗、康复、保健机构,引进健康咨询机构和亚健康调理机构、养生俱乐部等,发展以健康体检、健康咨询、中医保健、美容养生、调理康复为代表的健康管理业,支持专业健康体检机构向全面的健康管理机构发展,鼓励支持民营养老机构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引导二级及二级以下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护理院,利用医疗机构闲置资源发展医养产业,同时鼓励养老机构通过自行举办、合作等方式开办老年病院、护理院,实现养医互相嵌入。

  3.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拓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范围,提高对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高龄等群体的养老保障。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依托品牌养老机构,提高养老服务档次和水平,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养老需要。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鼓励发展社区助老餐厅、居家养老服务站,提高居家养老的覆盖面。结合“旧村改造”,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内规划建设居家养老公寓,促进多种养老方式融合发展。

  4.加大康养产业开放力度。加大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引进力度,建设国际化健康查体中心、康养理疗中心、产后调理中心、美容整形中心等。推动设立中韩国际医美产业园,举办中韩美丽产业博览会,打造中韩医美产业合作先行区。

  (四)壮大旅游业发展规模。

  1.积极推进全域旅游。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着力构建全市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多方驱动的发展格局,逐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大力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实施城市超级旅游文化IP工程,促使城市旅游形象更加鲜明;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旅游投资,使旅游产品结构日趋完善;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为切入点,在全市旅游行业实施旅游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以综合化、规范化为重点,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旅游管理水平日益提高。推动旅游休闲成为社会消费新热点,旅游开发成为各类投资新趋向,旅游形象成为区域形象新代表,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构建“北芒砀、南两湖、西乡村、东田园”的城市全域旅游新态势。让文化游、生态游、红色游、乡村游、特色游及其它旅游业态万象迸发、融合发展,让永城城市旅游形象更加鲜活。

  2.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层次。把握大众旅游多样化、多层次消费升级新趋势,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民俗旅游、老年旅游、健康旅游、研学旅行、会展旅游、节庆旅游、自驾游、徒步旅行等新业态,推动旅游与文化、养老、健康、商务、会展、体育等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结构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发展转变,着重打造“微旅游”和“深度游”市场,促进旅游方式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升级。利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举办自行车、马拉松环湖、水上运动等比赛,发展旅游休闲运动健身产业。

  3.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充分挖掘丰厚历史文化资源,以“七大文化专项工程”为载体,着力打造一批文化项目、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汉兴之源”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智慧旅游,围绕旅游7要素,精心谋划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示范带、示范企业和重点产品。改造提升汉梁文化博物馆,建设汉文化主题公园,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旅游体验无缝对接,着力把芒砀山汉文化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四省交界地区的旅游中心、休闲度假中心、汉文化体验中心和综合型研学游中心。高起点规划日月湖景区,加快日月湖周边经济业态引进,谋划招引一批高端旅游项目,争创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和5A级景区。进一步挖掘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抗大四分校红色资源,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和实训基地。完善时庄、黄桥、张楼、高楼、种庄等特色文化旅游村功能设施,加快崇法寺公园、酂城造律台等景区规划建设,完善还金湖规划设计,提升城北湿地公园开发建设水平,谋划推进大运河系列项目,借助安徽濉溪刘桥镇栖凤湖与苗桥接壤的便利,论证东部湿地公园的可行性,谋划带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引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投资开发文旅产业,发展文旅新模式、新业态、新体验。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投融资机制,筹建永城文旅发展投融资平台,制定永城市旅游发展奖励措施,做实做强文旅产业。

  4.创新发展“旅游+”产业。突出轨道交通主题,打造超级IP,带动发展涵盖旅游基地、铁路公交文创产品、游戏等多种载体的文旅产业,提高永城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影响力。促进“旅游+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以全民健身为特色的产城融合示范区。推动创建永城市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市级文旅融合试点创建工作,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提供经验。深入整合特色商品,打造以“旅游驿站+休闲购物”为主的旅游消费服务平台,促进旅行社经营服务“四链合一”。

  (五)扶持家庭服务业加快发展。

  1.发展便民利民的服务性消费。推进共享社区建设,提升街区服务质量,扩大生活服务供给。制定鼓励政策,发挥社区在发展家庭服务业中的作用,推动家庭服务进社区,鼓励家庭服务企业参与物业管理,大力发展社区24小时便利店及大众化餐饮、理发、医药、快递等微店面,支持家庭服务企业建设社区连锁网点。健全家庭服务体系,探索家政员持证上岗,提升家政服务水平。

  2.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化、网络化、社会化。加大家政、养老、医疗、托幼等行业扶持力度,提高服务供给数量质量。搭建家庭服务供求信息平台,积极引导转变消费观念,扩大家庭服务消费领域和消费群体。遵循“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引导家政服务、住宿、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养老等生活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家庭服务业与旅游业、健康服务等行业融合发展。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打通从线上预约到线下定制服务各个环节,实现家庭服务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

  六、推动服务业融合创新

  抓住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服务业耦合共生,打造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

  (一)加快服务业与一二产融合发展。

  1.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会计审计、咨询评估、法律服务、商务服务、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转型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支持食品、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行业龙头企业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领域,发展定向开发、链条系统集成、共建共享技术平台等服务。建设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平台、产品数字孪生体,提高产品生产数据分析能力,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并向下游服务环节延伸,发展物联服务、远程控制、售后服务等新型业态。鼓励建设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采集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加强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管理,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和按需灵活生产。

  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新平台建设,创新总承包、总集成、总代理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三总一全”服务模式。建设供应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上下游协同供应管理平台,实现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传统商贸、仓储、邮政、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制造业和其他商贸流通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货物信息追溯等服务。支持服务业企业建设电商、研发、设计、创意等共性服务平台,依托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等产业集群,发展B2B电子商务。

  2.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搭建农技推广服务、农产品展示营销、品牌策划等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农业产业链条与科技研发、检测服务、金融、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联结,拓展产业新功能,丰富产业新形态。将农业资源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园、休闲度假村、民俗文化产业等,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农业发展新优势,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推进农产品批发流通市场信息化改造,扩大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覆盖面,加快实施冷链物流标准化。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村服务平台,支持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技术等新型支付模式。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休闲、商贸流通、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社会工作、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

  (二)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实施数字经济发展行动,大力发展“5G+互联网”产业,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100亿元级数字产业集群,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

  1.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完善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和生态体系,创建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加快数字永城建设,推进数字农业、数字交通、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数字化发展,着力抓好信息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抓好能源、信用体系、空间地理等领域大数据创新利用。

  2.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针对企业共性需求,引入数字化服务商并组织开展精准对接,研发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推进“5G+智能制造”,推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在农机、煤化工、铝精深加工等行业的关键岗位广泛应用,加快“5G+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设备和产品优化、社会化资源协作、测试验证、产业生态孵化等服务,打造“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和融合应用标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融合应用,以病虫害防治、温湿度监测、农机作业、农机管理、冷链物流等为重点,全面提高农业自动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在物流行业融合应用,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新型文化旅游、超高清视频、动漫游戏、互动影院等应用场景。深化5G技术在网络购物、虚拟点餐、智能售卖、智能停车、智能家居等服务领域的应用,打造一批5G环境数字街区,积极推进5G互联网融媒体基地建设,促进新型信息消费。围绕提升城区、社区、园区和重点行业公共服务水平,推进5G技术与城市综合治理、城市管理、建筑监管、社区管理与服务、园区管理和政务服务的融合应用,重点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3.组织实施一批“互联网+”重大工程。加快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形成网络化协同分工新格局。强化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培育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积极引进云计算和互联网骨干企业,加强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强化“互联网+协同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集成应用。建设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综合监测平台。发展网络文化,构建数字社会治理新体系。推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创新创业、互联网金融等全方位信息服务。

  4.加强数字社会建设。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探索建设CIM基础平台,整合公共安全、市政管理、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化感知网络,建设一体化智慧社区,综合基层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全市推进示范提升工程,加快高速光纤宽带网、窄带物联网和5G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整合,创建数字乡村示范市,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鉴于疫情时期线上消费新趋势,加快生活性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共享出行、餐饮外卖、网络团购、共享住宿等领域产品智慧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大型商超、连锁店等生活服务场所云化改造,推广智慧门店、智慧配送、自助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无接触服务,提升全民数字技能,把我市打造成为数字生活新服务标杆城市。

  5.建设数字政府。推进政府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营造数字化发展生态,促进政府效能提升和数字资源价值实现。强化政务信息系统集约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快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云平台迭代升级,推动行政和便民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全面优化和全程电子化,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机制,实现更高水平的“一网通办”“一次不跑”“掌上办妥”。加强一体化“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和应用,促进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

  (三)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1.丰富电子商务业态。鼓励大中型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扩大产品销路,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产品。鼓励电商直播,积极发展网店设计、网络营销、物流配送等电商服务业,完善电子商务生态圈。发展新零售,打造数字商业街区。支持蔬菜、水产品、建材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引导传统商贸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搭建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智慧门店。实施街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街区商圈信息服务中心、智慧客流监测系统、智慧泊车等项目。完善数字贸易产业链和生态链,形成数据驱动贸易的新模式。

  2.提高物流业智慧化水平。以“互联网+”作为物流发展新动力,加快5G移动通信、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北斗导航、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以及智慧化设备应用。引导物流企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城市智慧供应链体系。鼓励传统商贸仓储邮政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物流企业和其他商贸流通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货物信息追溯等服务。抓好智能仓储系统、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建设“无车承运服务”平台,构建智慧化物流网络和物流分拨调配系统。

  3.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赋能装备、材料、工艺、文化产品,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对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鼓励企业对艺术品、文物、非遗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推进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工艺礼品、文化会展等行业数字化转型,创作优质、多样、个性化的数字创意产品。推进新媒体产业发展,探索形成新的市场运营模式和技术创新模式。鼓励骨干企业打造行业众包、众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在线交互研发设计、众包设计等新模式,提供个性化、集成化、智能化创意设计服务。

  4.打造智慧旅游新模式。构建“两端三网”(手机客户端、PC应用端、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智慧旅游信息系统,与信息运营商合作搭建以永城云上旅游、官方微信、微博为核心的智慧旅游平台系统,开发相关智能应用。鼓励旅游企业建设智慧旅游子系统和智能信息终端应用系统,实现与区域平台的融合。

  5.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完善线上金融产品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企业和个人的精准营销和服务,为客户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个性化、智能化、自动化、高效率的在线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积极发展区块链金融、移动支付、云闪付、刷脸支付、众筹等新模式。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探索应用大数据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防范金融风险。

  七、优化服务经济空间布局

  遵循服务经济集聚规律,按照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和定位,充分考虑发展环境、产业布局、人口分布、都市圈职能分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因素,在商务中心区跨越升级上强力突破,提升城市北部消费中心建设空间承载能力。

  (一)加快项目布局。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推进功能集成构建、高端要素集聚、特色品牌提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形成一批产业和城市服务优势彰显的高品质功能区,集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设计研发、节能环保等服务业,打造一批支撑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融合创新载体。推动创本城市之星、神火集团总部等项目落地建设、开业运营,加快永城市健康运动中心、城市水系项目、电子商务产业园、专业市场集群、商文旅融合项目、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二)加快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推动各类商务服务机构集聚,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检测、投融资、人力资源等服务业,建设电子商务、技术转移、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

  (三)大力推动开放招商。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楼宇经济、企业总部进行招商,大力引进龙头型、创新型、基地型、总部型项目,今后五年力争引进4—5家行业龙头企业或全国知名企业、200家限额(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四)推动业态升级和管理创新。将楼宇经济作为提升商务服务功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引导欧蓓莎家居生活广场等传统专业市场向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展示体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有机融合的现代市场转型,推动实体市场开展电子商务,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平台型经济、体验式消费等新型业态。

  (五)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联审联批”的综合行政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以及电子商务、研发创意、技术转移、科技金融、小微企业孵化、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把商务中心区作为开放合作的新平台、现代服务业要素集聚新高地、辐射带动服务业提速发展新引擎,更好地发挥引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的示范孵化效用。到2025年,力争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翻一番,达到260亿元。

  八、深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

  (一)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

  1.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在设立登记、行政许可、建设、土地、税费、金融、政府资金扶持和采购、医保定点、资质认定标准以及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价格等方面,执行民办公办机构相同政策。在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证、职称评聘、职业技能鉴定、进修培训、科研课题申请立项、成果评价等方面,对民办公办专业技术人员执行同等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相关公办机构改制重组。

  2.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深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全面落实服务产品出口退免税、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统筹服务行业财政资金,设立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基金,放大创投基金引导作用,扩大服务业股权融资规模。全面落实国家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用地政策,投资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等公益性项目和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可按划拨方式供应土地。工业园区内的物流、研发和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可参照执行工业用地政策。严格执行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政策。

  3.突破重点领域改革。完善服务业行业管理体制,解决金融、科技服务、电商、会展、健康等产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立大旅游管理体制,完善旅游属地监管机制,推动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市场监管效能。

  4.优化消费环境。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配套消费争议解决机制,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正当权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侵权活动,推进特种行业监管和商务诚信建设,提升商贸企业商品和服务品质,营造诚信兴商氛围。完善肉菜等食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高供应链产品质量保障能力。推进产品质量分级分类监管,开展电商领域日用消费品质量风险排查。切实保障消费场所特种设备安全,加强公众聚集场所电梯、索道、观光车等特种设备隐患排查,确保安心消费。回应热点领域消费关切,依法查处哄抬价格、价格欺诈、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加强消费领域标准和认证供给,开展质量品牌产品评测和推荐,提高消费者对优质产品质量的认同度。建立特定领域商标优先审查绿色通道。

  (二)扩大服务领域全面开放。

  1.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开放合作区。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扩散、互联网龙头企业抢占市场、投资机构寻求资本合作、中央企业积极布局带来的机遇,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政策,立足桥头堡,融入长三角,主攻苏沪宁,拓展委托招商、中介招商、节会招商、驻地招商、云招商等方式,创新“头部企业”招商、核心节点企业招商、资本招商、众创孵化招商、“飞地”招商、“技术团队+资本+项目”招商等新模式,突出抓好产业链延链补链招商、龙头企业带动集群招商、协作配套以商招商、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招商、农民工返乡创业招商,招引世界五百强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市建设生产基地、区域性总部、研发机构、营销分支中心,着力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引进招商。全面放开市场准入,大力引进知名物流电商企业、招引省外资本投入我市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信息化建设。加快引技引智,着重引进国内外大专院校来我市联办职业技术学院、学科专业,引进科研单位、科技人才或人才团队来我市建立创新战略联盟、研发实验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高技术企业孵化园。重点抓好“合作项目+管理团队(人才)”整体招商,积极引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和管理人才来我市共同开发创客空间、互联网+、共享经济、文化旅游、创意农业等产业项目。大力招引外来资本参与我市区域专科医疗中心、体育产业、养老服务业等项目建设。重视引进风险投资基金、资金众筹等融资方式,扩大开放合作深度和广度。实行强吸引力“磁性”政策,充分调动行业、乡镇、园区、企业、单位、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积极性,形成全民招商局面。

  2.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参与省“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贸合作。支持大型骨干企业通过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委托联合开发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园区。支持企业建设海外仓、转口基地和国际营销网络,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带动食品制造、农业产业化等技术和劳务输出,奋力开拓国际市场空间。积极扩大重大技术装备、紧缺农副产品、优质消费品的进口数量,以满足市场主体消费需求。

  3.推进开放平台聚合发展。加大外资企业招商力度,提升永城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完善提升服务功能。申报设立海关分支机构,建设永城口岸和综合性保税区。主动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发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功能作用。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河海联运通道。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中心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金融机构、研发平台、现代物流、工业电商、中介服务,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实行聘用制、竞争上岗制、绩效考评制等有效形式,强化对外来客商跟进、协调、要素保障服务,增强产品出口服务功能,打造招商引资引技主阵地,建成开放型经济融合发展载体平台。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载体,谋划推动一批辐射、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落地,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商务中心区为主要载体,规划建设协同创新开放平台,吸引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高端人才入驻发展产业研究院、试验基地、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和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重点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共享经济、现代物流、金融和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产业。打造总部经济发展平台,建立总部经济园区,发展楼宇经济。鼓励设立地区总部、分支机构及相关研发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制造中心等,加快引进一批大中型企业总部落地我市,提升我市服务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引进承办体育、文化、旅游、娱乐等领域的国际国内品牌节会,打造节会招商平台。

  4.加强区域开放合作。发挥永城中原经济区板块最东缘区位优势,密切与长江经济带联系,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精深加工、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承接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的高成长性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和创新发展能力,打造河南承接产业转移最前沿。立足豫鲁苏皖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主动推进与周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半小时通勤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和综合物流中心。加强与周边乃至长三角地区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协作,拓展“内循环”发展空间。规划建设长三角“飞地”合作开发区,深入推进审批服务改革,全面系统集成国家自由贸易区可复制推广政策。梳理审批服务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布。进一步推动“照后减证”,加快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推广应用。推进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为企业提供全过程“保姆式”服务。探索柔性引进、异地孵化、伙伴园区、共享平台等合作模式,构建企业最佳注册地、“最多跑一次”服务区、最完备众创空间、最具活力创新高地、最有亲和力合作平台、最低成本投资洼地,创建集群式产业链合作园区。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加强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设,完善分工负责、分级管理机制,全面统筹、专责促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十四五”规划实施工作。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办公室统筹规划、政策制定、问题协调等职能,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优化服务业行业管理体制,理顺各机构间关系,明确部门职责,齐心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项目化督查,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服务业发展纳入市政府部门年度考核体系。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强规划与政策、市场的协调,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规划实施。

  (二)完善政策保障。紧跟服务业发展新趋势、新需求、新特点,适时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政策,向鼓励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倾斜,构建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政策体系。推动产城融合,适度增加商品零售、住宿餐饮、商务金融等建设用地供应,推动相关区域从单一生产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发挥市场作用,实施“退二进三”,满足服务业发展需求。积极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重点保障农村养老、文化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加快实施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地政策,重点保障新兴服务业、科研机构及科技孵化机构发展用地。

  (三)加大资金保障。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和多种投融资模式,鼓励引导民间投资。以公共资源为杠杆,引入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建设。探索财政补贴和市场化投资相结合的扶持方式,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服务业重点领域。

  (四)健全人才保障。依托“日月双塔”,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招智引才”力度。研究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对于国内外高端引进人才在落户、住房安排、社会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予以支持。注重培育本土人才,完善服务业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培训,加大对服务业一线技能员工培训力度。支持公共服务机构探索实行灵活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创新型人才发展,实施人才奖励与贡献相匹配的人才激励制度,每年开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创业人才评比活动。

  (五)强化招商引资。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目录清单、责任进度表,形成推进项目吸引落地和开工建设的合力。瞄准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服务、医疗康养服务等重点产业,探索产业集群引进和产业链引进,改变单一的项目招商模式。积极吸引专业化的招商中介机构,利用各类企业和中介机构等所拥有的信息渠道和产业资讯,探索购买服务、政商互动、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引进优质项目。

  (六)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跟踪反馈机制,结合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修订方案、整改措施。做好节能减排、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统计工作。发挥监察、审计、统计等部门监督作用。完善重大决策事项人大报告和政协通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推动政府、社会、民众同心同向,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局面。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

用户登录